蒙氏教育,科普半点知识(二)

蒙台梭利教具

其实蒙特梭利本人极少说教具,教具在当时的意义仅限于为儿童提供工作材料,因为当时在贫民区,儿童所需要的任何材料都是匮乏的。

而现时代的教具意义在于:

1.教具主要是用来规范老师的。

蒙特梭利主张给孩子自由,孩子在学习操作教具的过程中,不一定能做到像成人一样完美,但是,成人必须给孩子提供完整、优雅的教具操作示范。这样孩子才能吸收。

2.在没有正确的成人环境时,教具作为人工环境可以用来培养专注。

当孩子对某个教具有探索的欲望,知道如何探索这份教具,并愿意为之一直持续长久的工作,成人的存在与否已不再重要,孩子的专注力就此形成。

3.在生活环境不够时,教具是简洁而完备的生活场景。

日训教育为孩子的生活做准备,给孩子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可操作的具体实物,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手部精细动作以及手部肌肉等。就如:切菜、擀面、玩水、窜珠子等。

4.教具中蕴含着身体逻辑、行为逻辑、思维的人工逻辑和数学发生的科学定律,是感觉知识的教科书。

蒙氏教具包括日训区、感官区、数学区,文化区。

日训区是为生活做准备,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等。

感官区则是发展孩子的五官,视觉(颜色、颜色变化、物体大小高低变化等),触觉(建立光滑、粗糙等概念),嗅觉(分辨不同的味道),听觉(分辨声音的大小高低),味觉,同时为数学区的教具做过渡。

数学区的教具则是锻炼孩子的数学逻辑思维,就好比加法板、减法板、除法板、乘法板(为小学做准备,孩子能更清晰更直观的学习简单的四则运算),二项式、三项式(高中的数学公式)等。

蒙特梭利的发现

蒙特梭利刚开始到贫民窟办托儿中心,这是他教育正常儿童的好机会。她形容当时她的学生是一群伤心又胆小的孩子,害羞的不敢开口说话,他们是一群贫穷而又被人遗忘的孩子,在成长中却没有人启发他们的心智。

也是在这办托儿中心的过程中,蒙特梭利有以下重大发现:

1.儿童的工作。

蒙特梭利为儿童设计一个尽量自然的环境,然后靠她自己的观察来了解儿童们的反应。她指导老师如何使用教具后便退居一旁,等着儿童们把个人的能力表现出来。

而这种情形下产生的结果是,孩子们都专注于活动之中,而且专心活动之后并不是想要休息,而是表现出满足和快乐的心情。

孩子们会以熟悉的方式去使用那些教具,但是在活动结束后,他们会持续不断的反复操作。以至于成人故意去干扰他,都无法打断他的活动。但是,最后孩子却突然毫无理由的结束了活动,便开始轻松的休息,而且显出非常愉快的样子。

2.方便儿童的使用操作。

蒙特梭利无意间发现,有一天教师忘记给教具柜上锁,因为孩子们都已经知道如何操作教具了,所以当教师再次回到教室的时候,发现孩子们都各自拿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正工作得不亦乐乎。

因此蒙特梭利决定把教具柜调整到可以供孩子自由选取的高度。孩子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操作,自己想要操作的教具,同时他也把孩子们不感兴趣的教具撤下来。

3.静默练习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婴儿被抱进他们的教室,而这些孩子们都兴冲冲的模仿婴儿的沉静模样。蒙特梭利由此得到灵感而设计了“静默练习”。

静默练习包括控制住身体的所有动作,让孩子们专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4.正常化儿童

蒙特梭利还发现那些富有人家的孩子跟贫穷人家的孩子在初期的反应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富人家的孩子,因为家里有太多精巧的玩具可以享受,而且能得到父母细心的照顾,他们需要花好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具上。

而穷人家的孩子则通常立刻就会接受给他们的教具。

但是,一旦教具引起孩子们的强烈兴趣,孩子们先是开始反复工作周期,注意力集中,专心与满足的循环活动,然后逐渐发展为自律、自信以及对有目的行为的喜爱。

蒙特梭利把这种儿童发展的过程称为正常化,他认为这才是儿童的正常状态,因为只要环境能给予适当的条件,这种过程便会自发的发展。

一点愿景

其实蒙氏教育在中国,还不是特别完善,有太多“伪蒙氏”存在于社会,很多商家只是打着蒙氏教育的旗号,收着高昂的费用,做着自己的教育。甚至连蒙氏教育是什么,也不完全能够理解。

所以当家长们要选取蒙氏教育的时候,请务必要考核清楚。毕竟孩子的幼儿园,只有一次。年龄到了就该上小学了。

3~6岁充满了孩子的敏感期,只有真正能抓住孩子敏感期并给予相应环境的蒙氏学校,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教育。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五彩缤纷的童年,

愿每个生命都能被爱所照亮。

我是资深幼教,育儿问答达人,正面管教,爱和自由追随者,更多精彩的育儿知识,欢迎关注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蒙氏教育,科普半点知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