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判断力层级

现在是一个信息肆意泛滥的年代,每天都有无穷的信息涌来,如何判断哪些是有效信息?

有的人判断力不够,导致上当受骗,有的人判断力层级高,所以总是可以做出明智的选择。

有句话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黑猩猩之间的差距更大,这里面的差距就有判断力的差距。


判断力的最底层:贵的就是好的。

有一类人迷信“一分价钱一分货”,总是认为既然这个东西“贵”,那就肯定有效。

材料贵、材料是真的就有效吗?

我看过一篇描述富人奢靡生活的报道,说一个富翁的马桶价值100万美金,马桶外面不仅镀金,还包的有鳄鱼皮,这鳄鱼皮还是极罕见的鳄鱼皮—雄性鳄鱼的阴茎皮。

为什么有一类富人总被诟病是“土豪”,就是缘于他们选择物品时只会依据价格,而没有品位。

有人往白酒里加金箔,喝酒就是喝黄金,但你要知道它不能把你的身体变成黄金的。然而这种认知就能在中国刷掉很多人。

“贵”可以让你觉得有效,最多相当于“理论上应该有效”----可是真正没有效,得看实践。


判断力的第二层级:熟人推荐

如果有个熟人吃了这个保健品有效,所以我认为它有效。这一条有刷掉了很多人。

一个例子能证明有效吗?可能熟人那几天偶然身体不好,本来不吃也能恢复,吃保健品和恢复完全是巧合。你最起码得知道大多数人吃了这个保健品有没有效----以及,这个保健品有没有害。

=

判断力的第三层级:对人群的研究

假设二十年后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这个保健品集团为了跟上人民日益增长的智商,委托内蒙古大学出了一个报告,说吃了这个保健品的人群的身体状况,平均而言,比没吃的人群好。那这个报告能说明这个保健品有效吗?

还是不能。保健品卖得挺贵,吃这个保健品的一般都是有点钱的人。这些人的医疗保障、生活环境、饮食结构各方面都比穷人要好,他们的身体状况本来就“应该”更好。你怎么能知道是吃了保健品的人身体好呢,还是身体好的人更容易买保健品吃呢?

以上三种判断力都是老百姓的判断力。

以下三种是科学家的专业判断力。

判断力的第四层级:“控制变量”

如果说X对Y有效,就是要建立从X到Y的一个因果关系:X→Y。

然而事情的复杂之处在于,往往会有一个其他因素:Z,既影响了X也影响了Y。

例如X代表每天锻炼身体,Y是身体健康,Z是年龄。我们希望证明锻炼身体能促进身体健康,但是你得考虑年龄因素。

统计学上管Z教“干扰因素”,也叫潜在变数。不考虑Z就贸然说锻炼对身体有好处,那你就翻了“混杂错误”,也叫“混淆偏移”,即Z,混杂了X→Y的因果关系。

但是你很容易就能去除Z的混杂,比如如果年龄是个干扰因素,那我们可以只考察同一个年龄段的人,看看其中锻炼和不锻炼的人的健康区别。如果同为50岁,锻炼的人比不锻炼的人身体好,那就说明在年龄之外,锻炼真可能有好处。

在统计学上这叫“控制变量”——我们控制了年龄因素,即控制了Z,再看X和Y之间有没有关系。

而年龄之外还可能有别的因素。比如时间也是个因素,工作清闲的人有更多时间锻炼,同时工作清闲的人身体状况也可能更好,所以你还得控制“工作清闲”这个变量。

这就是判断力的第四层,就是如此这般,你想到一个因素就控制一个因素……这已经是科学方法。大量学术研究都是这么做的,控制了各种可能因素之后,给你一个结论:X和Y之间有这么一个推测性的关系。

这个方法的问题在于你永远都无法穷尽所有可能的干扰因素,也许就是有一些变量是你没想到、或者来不及控制的,所以还是不敢说X跟Y有因果关系。


判断力的第五层级:随机试验。

随机试验的创始人是英国统计学家罗纳德•费舍尔。

大约是1923年,费舍尔在研究肥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他可没像某些保健品那样,说这个肥料货真价实的都是好材料就一定是好肥料。

费舍尔老老实实做实验。弄两块试验田,一块用1号肥料一块用2号肥料,看看哪块田的庄稼长得好,这行不行呢?

问题在于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块田。有些土地的灌溉比较好,有的地方虫害少,不同徒弟的酸碱度也不一样,所有这些都是干扰因素,你得想办法控制。

费舍尔意识到,不管怎么控制,他都无法排除所有的干扰因素。

随后费舍尔想了一个办法。他说我干脆来个“随机”实验。他找了很多块土地,把土地随机地分成两组,一组用1号肥料,另外一组用2号肥料。

大规模随机分组的好处就在于,因为没有使用任何主观分类标准,那就不管你有什么干扰因素,这个干扰因素在两个组里的强度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只要实验的样本量足够大,随机分成的两组之间就不会有本质的差异。

这是一个天才的设想,能够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不但如此,费舍尔还能用统计方法估算随机试验得出结论的不确定性到底有多大。

随机试验是判断力的第五层,可以说现在你找不到更准确的判断方法——但是它仍然不是最先进的方法。

关键在于,有些事儿不能做实验。比如你想知道吸烟是否真的导致了癌症,你总不能把人分成两组,逼着其中一组人每天吸烟吧?


判断力的第六层:用更简单、更准确的方法决定到底应该控制哪些变量。

因果革命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在数学上发明了do-算符。没有这么算符,统计学家永远都说不清到底什么样的因素是干扰因素。----干扰因素根本就不是单纯用统计数据能定义的概念。有了这个算符,我们就可以说,所谓“存在干扰因素”,就是----

P(Y|X)≠P(Y|do(X))。

具体的技术细节我这号外行不懂,感兴趣的同学自行研究。


感谢:《得到》APP“万维钢•精英日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个判断力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