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样的朋友,简直赚到

遇到这样懂你的朋友,简直赚到!

小时候我们总说“友谊天长地久”

长大了才发现,真正的朋友没多少,

而且还会越走越远形同陌路。

那么世界上还有没有天长地久的友谊嘛?

只能说,有,但很少,而且那种彼此懂得的知己更少。

《玛丽和马克思》就讲了这样一段伟大的友谊,让看电影的我们在他们纯洁高贵的友谊中,得到洗礼和治愈——虽然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是总有人可以和你并肩对抗世间的无常。

玛丽和马克思的相遇是一段奇妙的缘分。

8岁的玛丽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是一个额头上有胎记的孤僻小孩;

44岁的马克思来自美国纽约,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古怪大人。

有一天,玛丽从邮局的电话薄上撕了一角,上面正是马克思的地址,于是玛丽就给这位马克思先生写信,问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两人借此开始了一段奇妙的笔友情缘。

这样的通信长达近20年,

玛丽的人生经历了结婚生子、事业有成、被丈夫抛弃等一系列变故,

马克思的人生也经历误伤他人、中大奖、邻居去世等很多的幸或不幸。

期间,他们用一封封信相互诉说自己的困扰,分享自己的故事,他们的友谊也曾濒临破碎,但最终还是在原谅的力量中和好如初。

长大成人的玛丽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发现马克思已经在家中死去。他的脖子上还挂着标志表情的小册子,(马克思是自闭症,不辨识人的表情)等待着自己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只有马克思家墙壁上挂着的一封封信件,无言的证明着这段友谊的伟大和永恒。

当我们在探讨友情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亲情有我们和亲人天然的血缘纽带支撑,爱情有生理上荷尔蒙的刺激和诱惑,唯有朋友,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上的陌生人建立起的亲密关系。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我们曾经是陌生人,因为缘分在千千万万人中相遇了,相遇了相知,相知了相交,相交了而后称朋友。

正真的友情它依靠什么?

电影故事中的玛丽和马克思给了我们一种启示,那就是彼此理解、彼此信任。

玛丽和马克思之所以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是因为他们是相似的,彼此懂得。

他们都爱吃巧克力,喜欢noble动画,都住在城市孤独的角落,极度缺爱,都没有什么朋友,鲜有笑容,在旁人眼里古怪难以接触......正是这种相似,让他们能够理解彼此,给与对方温暖的支撑。

只有相互理解,才能愉快的交流;

只有相互信任,才能打开设防的心扉。

现代社会里,社交网络和交通的发达,让我们轻易的认识更多人,似乎有了更多的朋友,但其实朋友更少了。

因为正真的友情不是指商业社会里陌生人之间设防的客套,也不是饭桌上杯盏之间你来我往的应酬。而是马克思和玛丽那般的纯粹和质朴,没有利益算计,只有两颗孤独灵魂的相遇相知相交。

《玛丽和马克思》故事取材于导演的真实经历,在导演的生活中,也有一个交往了20多年的笔友。他说:“……这部影片仍然在叙述我们对爱和宽容的渴望,不管我们拥有的是什么样不同的背景和文化,心之所向的却是相同的……”

泥土捏制的人物造型和逐帧拍摄的手法在推崇“科技”和“仿真”的现在电影中已经十分少见。但这部没有炫目的视觉特效、没有英雄主义渲染、也没有大规模的宣传造势的偏独立电影所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多过任何一部3D大片

影片作为粘土动画,画面上自然不能与皮克斯、梦工厂还有好莱坞制作精良的大片相比,但是在剧情和内涵上的含金量却远高于那些所谓“大制作”,那些大制作所阐述的一些简单、空洞的感情和大道理在这部影片面前显得是如此的虚弱无力。

而即使有这样的佳作,导演也坦言,自己有一柜子电影节的奖杯,却常常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难题,投资方认为这样的影片叫好不叫座,利润不大,不愿投资。我们不能指责投资人利欲熏心,逐利乃是人之常情。

我们应反思的是,为什么现今这么多人如此浮躁,同佳作相比,更愿意选择一些浮华、低俗过度娱乐化的作品,难道真的没有人愿意在电视机、银幕和电脑前,泡上一杯茶,拿上零食,静静地欣赏这样的佳作,思索自己的人生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到这样的朋友,简直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