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剪头发了吗?这乌黑浓密的头发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是如何演变?


曾经的F4

文丨孤篇君

图 | 网络(侵权必删)

阅读用时2.5分钟

“新冠肺炎”的爆发,让国人都绷紧了自己的神经,我们也在祈祷着疫情赶紧过去,除了想每一个人都平平安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男孩子的头发已经一个月没剪了,因为“新冠肺炎”的冲击,街上的理发店没有开门,说好的剪个帅帅的发型回家过年,结果过完年回来成了F4。

因为时代的变迁,我们很多人即便是留着像F4的发型也不足为奇,毕竟我们的祖先留着的头发比他们的还要长。

《诗经》里面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所以很多人也会理所当然的觉得古人是不剪头发的,再加上现代的古装电视剧里面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基本上都是长头发,编辫子的,这样的一种观念已经在很多人心目中根深蒂固了。

其实头发的长短在古代也是比较重要的,只是还不至于到了那种一出生到死亡都不剪一根的地步。

剪发也是刑罚之一

《周礼·秋官·掌戮》中就曾经提到犯人劳役的方式:

“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

这句话里面的“髡”,就是剪发的意思,对于古时候的人来说,剪去他的头发也是一种刑罚之一,不过这种刑罚对其心灵会有点损害,因为在外面别人看到有短发的人有可能是犯罪的人,但是对于身体没有任何的影响,头发剪了,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出来了。

所以说,古时候如果不是什么事都不会轻易的去剪头发,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念,古时候的人有任何的过错也会以自剪其发表示自己受到了责罚。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情节就是讲到自剪其发,以表自罚的情节,

曹操率领军队讨伐张绣的时候,正是处于麦穗成熟的季节,那时候粮食对于行军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曹操也下令:“三军不可践踏麦田”,犯此规者立斩。

这是曹操自己下达的命令,结果在行军的过程中自己的马匹不慎践踏了一片麦地,正所谓军令如山,自己的下的命令,如果自己都不执行那何以服众?

曹操当机立断拔剑自刎以谢其罪,曹操身边的人可不愿意了,没有了曹操这个主心骨,那谁还继续去打天下,在众人的劝导之下,曹操只好通过自剪其发,以表接受了处罚。

其实这个情节并不是罗贯中自己编的,而是真真实实的引用了裴松之的《三国志》里面的《曹瞒传》。

曹操剧照中的自割发髻

发妻的由来和头发的发展史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很多个朝代,头发都是留的比较长的,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是留着有很长的头发的了,不顾当时他们都是披着长发,如果遇到了自己心动的女生,就可以用棍把她打晕,然后拉住她头发就能和自己结婚了。这也就是“发妻”的由来。(如果搁到现在,孤篇君也不至于单身这么久了)

现如今的我们之所以能这么随意的倒腾自己的发型,离不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变化,更多的也是历史上的一些生活习惯导致了发型的演变。

原始人照

秦汉时期,我们的先祖就开始讲究各类的发式和装饰了,最明显的当属与不再披头散发,而是通过鬓(bin)发,除了鬓发,还会在发型上面插上满了各种装饰,发钗、钗缀(zhui),这些装饰随着人的走动会发生摇摆,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对发型动态美的要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分年纪或者是时代。

这里还有一个词语我们经常用到,但是却鲜有人知到他的出处,那就是“巾帼”,是用来形容女生。

在秦汉时期人们对发型美的追求,就开始诞生了假发,用黑丝制作而成发髻(ji),就像一个头套一样套在人的头上,其形状就像是一顶帽子,所以便称之为“巾帼”,也就有了今天巾帼称呼“女性”的说法了。

秦汉时期女子的发髻样式

如果说秦汉时期人们对发型、发式有美的追求,那么隋唐时期的发型发式一定是对美的升华。

隋唐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都发展到了顶峰,人们已经已经不用再过多的为了温饱而努力,尤其是在唐朝时期,发髻的种类样式更是多如牛毛,如有行云流水般的云髻、双环望仙髻,渐渐地也有妇女开始用会有花纹的补棉来包裹头发,在秦汉时期只有发簪,而在隋唐时期就更加的奢华讲究了,很多的发饰用金玉、银片来制作而成,非常的精美。


隋唐时期女子的发髻样式

如果说隋唐时期的发饰发型是对美的升华,那么宋朝时期的发型发式就是散发出五彩斑斓的并且种类多样的云朵。

我们可以来数一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发髻:高髻、朝天髻、包髻、双蟠髻等等,那个时候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种发型样式的出现,和当时的民族分布、风俗人情息息相关,因为在那个时候除了有宋朝在中原地区活跃,北方的辽、金国都比较活跃,收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自然而然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发式。

宋、辽、金时期女子的发髻样式

到了明清时期,发型上则相对没有那么的蓬松,反而在发饰上面得到了更加隆重的发展,和我们平常在看清宫剧的时候看得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清朝以前的时期,男子都是蓄发留须,挽成发髻,讲究的是冠式,而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强行逼迫汉人剃发梳辫子。

剃发令:"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进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

剃头令颁发后,官差给汉人剃头的情景。

这道法令的颁布美其名曰是“弃四周,留中国”,表示中国人要团结在一起先灭四方。

清政府在街道边上搭个棚子,旁边立一道“剃发令”的旗杆,以表示这里就是剃头梳辨的地方,如果有谁敢违抗命令。不剃发者,砍其头,挂于旗杆上。这一道命令的颁发,就导致了众多的汉人英雄因拒绝剃头而掉脑袋。这就是民间所流传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忍剃头政策。

因为早期政府要求全部汉人都要剃头发,编辫子,所以一开始的政策都是实行免费制度的,随着制度的实施,慢慢的已经少有人是没有被剃头的,而被剃头的人,头发也会随着时间而长长,渐渐的剃头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必须操作,因为官府不再强制管制,所以剃头就成了收费了,剃头的标志性旗杆也保留了下来,负责剃头的人就会在旗杆上面挂些长辫子,或者直接写着“剃头”两字,这个就是理发馆的原型。

理发店情景

清朝初期的时候,后脑勺仅仅留下一撮头发,然后垂直下来,如图所示的就是清朝前期的辫子样式,因为留的辫子细长,可以从铜钱孔中穿过,所以此时辫子的样式还是有个专门的说法的:“金钱鼠尾”。

到了乾隆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就对这条“鼠尾巴”做了一定的改良,头顶留的头发也有巴掌大,并且辫子也比初期的粗了不少,这个时期已经有不少的外国人来到中原,外国人就把清朝男子所编的发式戏称为“猪尾巴”。

清朝辫子的演变

随着清朝的没落,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把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新文化运动的崛起,清朝人的辫子也被革命党剪掉。

曾经有位乡绅因为自己的辫子被剪掉了就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上年五月被贼剪发半截,恨贼为乱难当,莫能寝其皮而食其肉,为此生之大憾。”

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发行业就更加的兴起了,那时候提倡的是为人民服务,民国时候是可以烫发卷发的,但是到了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美容美发就成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被时代否决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美容美发才真正得以发展,直到今天,美容美发都一直在发展向前。

关注文化历史,关注@孤篇;

铭记过去,共同成长!!

我是孤篇,一个专注于文化历史的95后青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剪头发了吗?这乌黑浓密的头发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是如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