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答谢中书书》为例谈文言文教学的“一体四面”

图片发自App

以《答谢中书书》为例谈文言文教学的“一体四面”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必然更重视文言文教学。随着部编版新教材的全国统一使用,不仅是文言文的篇幅比例有所增加,文言文的教法、学法以及它所承载的传承文化的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言文教学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一体四面”,应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文言文的“一体四面”,发挥文言文教学的应有功能,教者以《答谢中书书》为例,做简要的探讨。

一、分类辨别,抓住“文言”。

作为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的文言词汇和语法不可忽略,我们应该遵循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尊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让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着力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不应该让文言文的教学紧紧停在字词的解释和书下注释的背诵。

在备课时对文言文字词的处理,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分类加以辨别:凡是古今词义一致的、没有变化的,就可以放过;凡是书下注解有的,老师一般上课不讲;生僻的、有争议的难字难句,也可以放过。“同中有异”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应该突出。在文章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抓住重点突出进行深入地分析。对共性的、常见性的重要实词和虚词,而非本课第一次出现的及常出现的考点,可以分离到练习的时候重点讲。

这样对文言字词语句,包括句式、语法,进行分类辨别,从而确定本课必讲的一些文言字词。这样一分析,《答谢中书书》这一课,应该重点抓住“交辉,乱,颓,竞,与”等词语,语句应该重点抓“四时”“晓”“夕”的描写语句及文末的感慨句。

二、诵读体会,品味“文章”。

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久经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从文章的功能角度讲,他们有的讲究实用功能,有的就是载道和言志。我们学习文言文,实际上就是体现他们所言志、所载道,而诵读、体会是走进文本的最好的途径和品味文章的最佳的方法。

《答谢中书书》一课中,大多数句子是四字一句,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而且很多句子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语言精练,文笔生动。整句又间或使用散句,参差错落。仅仅用68个字,就写尽了山水的灵秀、富有生命的蓬勃气息。短短的文字中,有不同视角的转换:俯视、仰视、平视。有四时之景,有朝暮之景,有远近的映衬,这些均需要通过不断的朗读、想象,加以体会。

三、语言章法,扣紧“文学”。

文学性的语言主要是指其表现形式,而古代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精炼和章法的考究两个方面。因为这不仅体现作者所言志所载道,更多的目的是提高阅读者的欣赏水平位和审美情趣。

《答谢中书书》这一课,在章法上,文章先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慨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叙议结合。文章意境优美,尤其中间描写山川之美的语句:有山水相映之美,有色彩搭配之美,有晨昏变化之美,有动静相衬之美。有远近映衬之美。

文中一句一景,井然有序,构思缜密。有仰视“高峰入云”,到俯视“清流见底”,再到平视“两岸石壁”,远看“青林翠竹”,“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颜色,声音,动作,具体形象生动,十分凝练。

所有这些,不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了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作品的文学性,在语言和章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情感思想,凸显“文化”。

文言文多层面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中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及所言志所载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本文的作者陶弘景,时称“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的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

作者早年入朝为官,37岁辞官入茅山修道。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政治混乱、社会黑暗的时代,很多文人政治上不得志,纷纷寄情山水,以沉醉于山水你愉悦和性情为荣。

文言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怀、所体现的文化,是一般的现代文无法比拟的。体会文言文的思想情感,宜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总之,《答谢中书书》作为一篇精美的写景散文,作为传承文化为重任的文言文教学,教者应充分把握课文特点,从教学起点到终点,从文言文“一体四面”的角度,在文言文教学扎实有效的基础上,能教出文化的味道,来体现我们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和厚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答谢中书书》为例谈文言文教学的“一体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