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蛤蟆读书 第七 》( 寻章摘句老雕虫 )

《文心雕龙》  


这本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宋代以后对其研究评点与日俱增,以至于到现在成了“龙学”,这是一本文学理论书,作者叫刘勰,字彦和,南北朝时期人物,其事迹,网上可见,不再多说。关于其发迹,似乎不易查到,在此补充:刘勰前期默默无闻,后因其“宗旨相同,故蒙赏识”(纪昀《沈氏四声考》)受谁的赏识呢?沈约,永明体的,文学史上大名鼎鼎,对律诗发展功不可没,还有一位赏识他的,昭明太子萧统,梁武帝萧衍长子,就是《昭明文选》那个。(插上一句,如果上面的沈约和昭明太子都没听过,那么读此文要慎重了)。

中国的文学史,是历史朝代的附庸,我们对于文学史的编纂和点评,离不开历史的兴亡更迭,南北朝,也是历史上的一段特殊的时期,《文心雕龙》成于此时,自然会被标上一些“转折时期的作品”“承上启下的作用”“宝贵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这些烂俗的腔调,我们不再多说,回到这本书,关于其地位,先引用《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卷首有一小序云:“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为例各殊……”(一些书序写的非常好,这个小序语言沉炼,是诗文理论的“小史”。别集的序往往能见作者真性情,前贤云“不得杀书头”,读书者岂能废之?)将刘勰跟钟嵘放到一起,又会立马让我们想到章学诚的那本著名的《文史通义·诗话》中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其中的“体大而虑周”,只要是介绍《文心雕龙》时就会引用到。


讲古籍,首要论其版本,这在之前的《蛤蟆读书》中提到过,原谅我不手打了,笔记的照片贴上:


要说的是,实际存在的版本要多于照片中所显示的,比如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意外发现了大批古代写本和印本文献,这是文史的宝库,成就了今日的敦煌学,如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所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在这批文献中恰好有一份唐人用草书抄录的《文心雕龙》,按照版本尚古的原则,这是最古的版本,虽然不全,但也弥足珍贵,最先开始研究的是日本学者铃木虎雄,(此人很有名气,文学史上常提到一个观点是“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常被认为是鲁迅说的,其实是此人说的。)几乎是在同时,中国著名的学者赵万里也有校勘记面世。以前的信息不如今日通畅,会出现学术重叠的现象。

好,接着这个版本说,这本书在在明代以前校勘情况不明,不好读,到了明代在校勘方面有了很大的完善,这些明代的相关人员中可能只有一个人是我们有点耳熟的,就是杨慎,这是明代的一位大学者了,还不熟悉?就是《三国演义》的的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作者,(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我记得在前面一期的《蛤蟆读书》中谈到过胡应麟,我说他是明代最为博学的人之一了,杨慎也是如此,他是明代三才子之首,另外两位是解缙和徐渭,殿试第一,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少小天资过人,十二三岁模仿一些古代的名篇便得大名,他爷爷自矜道:“吾家贾谊”,秉性耿直,斗争挣扎了几十年,后人对之评价甚高,我们大众对之似乎并不熟悉,大多数人对于文学的接触,是限制在九年的语文学习中,一部九年成长的语文学习史,同时也是一部蒙蔽的文化流产史。)……按照时间,继续往下看,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叫梅庆生,他综合诸家,又注又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之后乾隆年间的黄叔琳,在通行的本子,梅氏的基础上,兼采众家。又进了一步,成了如今通行的本子。


这本书我认为至少要到本科阶段才能看,原因就是作品深奥,读起来太慢,太过诘屈聱牙,不是读韩柳欧这种能有速度和知道大概,文中充满了典故,这个不用多说,看看吴林伯的《文心雕龙义疏》或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就知道了,看这类书,须有注释,一本书往往有很多本注释,有的后出专精,前者便被埋进了故纸堆,那谁注《文心雕龙》较好呢,是范文澜的,照着他的注看就行,除此之外还有詹瑛《文心雕龙义证》、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 》知名度挺高,大学老师不建议看这本,没看过)如果再能看看古人的眉批或夹批就更好了,除了前面的说的杨慎和梅庆生,我再推荐三位,曹学佺、叶绍恭和纪昀,曹氏的评价后人引用很多,叶氏的评点与众不同,用篇末总评的形式的评点。纪晓岚的话,我们就用老学者朱东润先生的话加以评点吧:“自古论者对于文学批评用力之勤,概无过纪氏者。”“晓岚对于文学批评之贡献,最大者在其对于此科,独具史的概念。”朱先生以《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最行于世,看此两条评论,非博观之士不可得。他的学生黄霖有《文心雕龙汇评》我也看过,书的后面有附录,上印有章炳麟先生的草书手稿,可能黄氏不识草书,当时我对照黄氏对章氏笔记的释读,记得有五六处错误,惜今日笔记遗失,照片也没了,凭记忆仅记一处,是“嘉者美之会也”这句话中错了一字,上一句话也有错的,是《周易》上的原文。出版社应该是上海古籍,有心者可以检阅。还有黄侃先生的《文心雕龙札记 》,这也是研究“龙学”的必读书。现在学习的途径已经非常便捷了,就在于学习者是否主动去做,最简单的,上网看一下李建中教授讲的导读视频也很好啊。山东大学的戚良德教授在圈内也有名气,有《文心雕龙校注通译》等书,我不是专门的学者,他的作品也没有看过,应该是很好的。还有王元化先生,印象中他似乎不专门研究“龙学”,他的《读文心雕龙》我看过一点,现在除了眼前的两页笔记,再无任何印象,自然也不会在此妄言之。

诸位不吝指教。

因为刘勰曾在定林寺出过家,可能受过佛教典籍的分类影响,这本书的分类也很细,共五十篇,如下:

原道第一征圣第二宗经第三正纬第四辨骚第五

明诗第六乐府第七诠赋第八颂赞第九祝盟第十

铭箴第十一诔碑第十二哀吊第十三杂文第十四谐讔第十五

史传第十六诸子第十七论说第十八诏策第十九檄移第二十

封禅第二十一章表第二十二奏启第二十三议对第二十四书记第二十五

神思第二十六体性第二十七风骨第二十八通变第二十九定势第三十

情采第三十一熔裁第三十二声律第三十三章句第三十四丽辞第三十五

比兴第三十六夸饰第三十七事类第三十八练字第三十九隐秀第四十

指瑕第四十一养气第四十二附会第四十三总术第四十四时序第四十五

物色第四十六才略第四十七知音第四十八程器第四十九序志第五十

这些篇章字数不等,精言妙语,开卷俯拾皆是,不读这本书是可惜的。

关于本书的分类有好几种观点,下面我按照当时的读《文心雕龙探索》的笔记来说一下《文心雕龙》这本书的大体结构:

自《原道》至《辩骚》五篇为第一部分,为全书总纲。

自《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一般称为文体论。

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第三部分,一般称为创作论。

自《时序》以下为全书的第四部分。

本书最基本的思想这里不写了,隐约含在下文。


我认为看书要有侧重,尤其是一些文集,除了从事于这一方面的专门研究,绝大多数人可以进行选择性阅读,如果想看这本书并且有所侧重的话,我将个人认为重要的篇章列出来,附上一点简介,剩下的诸君自己决断:


原道第一:探讨文至本源,文本于道,魏晋南北朝糅合儒、道,玄学风行,其重要论题即为名教与自然合一,为儒家政治制度、道德规范之类与道家自然之道相一致,此篇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者也。

征圣第二:即验证于圣人,以为文者须以圣人作品和言论为依据,强调“正言”“体要”,尚三百篇以后之雅正也。

宗经第三:言宗法经书,文章要取“六义”之美,要情深、事信、义直、体约、文丽,“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六义谓何?宜背过。

辩骚第五:骚为《离骚》,篇中泛指《楚辞》之流,谓其“自铸伟辞”“衣被词人”。此篇首尚《诗经》之雅正,而宜酌取《楚辞》之诡怪奇彩,华实相合,此亦为全书之观点,篇中所谓:“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者也。

明诗第六:言诗歌之名义、源流,以作者才性之所长,择以合适之体裁与风格。诗歌宜“持人性情”“义归无邪”,其对汉代古诗,建安、两晋诗歌,宋初山水多有精当妙语,读者不可弃之。篇中谓“诗者。持也,持人性情……”,杨升庵评之曰:“千古诗训字,独此得之……”纪昀眉批曰:“……其实诗之本原,莫逾于斯;后人纷纷高论,皆是枝叶功夫”,“枝叶功夫”值得玩味,余亦常为文曰:“中国传统诗文之论,其中荦荦大观者,不过数义,因之旁生枝叶,蔽日垂荫……”,其中诗训为持,即声训也,是书其后“颂者,容也”、“盟者,明也”、“铭者,名也”、“诔者,累也”、“哀者,依也”(古音不同)等皆以此为训,清儒用之学究天人,不复言之。

史传第十六:言史传之名义、性质;又论史传之沿革,惜其訾《史记》、《汉书》为吕后立传;又论史书之体质与写作。

神思第二十六:言进行创作时的思维活动,此篇至《总术》,泛论文章之构思、风格、结构等诸要义,读者宜背诵其中嘉言要句,大有裨益。不打字了,上笔记照片如下:

体性第二十七:言文章体貌风格与作家情性之关系,二者臂膀相依相成。又举十二名家,言清气、浊气,概承魏文帝《论文》,又言后天学习之重要。

风骨第二十八:言风骨含义与作用,又言风、骨之关系,又论得之之途径。其“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以下当熟读成诵。

通变第二十九:文章之变化创新。

定势第三十:论文章体裁与风格之关系,依思想选择体裁,依体裁确定态势,处理风格多样性与一致性之关系,斥“讹势”。孙德谦《六朝丽指》有要语,可观。

情采第三十一:论作者情致与作品文采之关系。肯定文章须有文采,有为情造文,有为文造情,《抱朴子》有“……然不忍违情曲笔……欲令心口相契。”心口不契,即为刘彦和所讥者矣。

比兴第三十六:论比喻、起兴。比兴之特点与区别,兴更为隐约,刘氏受儒家“温柔敦厚”之影响,似更尚兴之讽刺。

事类第三十八:事类之运用,即用典。

时序第四十五:论历代文学之发展,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其中佳句灼见,缕见今日之《中国文学史》。《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其中数语略与本篇同,可参看之。

物色第四十六:文学与自然景物之关系,很好。不打字了,有心者看笔记照片:


序志第五十:全书自序,言写作之心意,态度,主要内容,结构安排。读《文心》之前可先读此篇。《文章流别论》中:“言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质文时异,论既论则之矣。”此数百字可与之共观也。

须知上述所推荐重点篇目为个人所见,所剩篇目皆有可观之处,如有歧意,自是当然,能将本书通看更佳,用何参考上文已说,再者无他,须下苦功。

本文终。

上个葫芦娃:

往期推荐

蛤蟆读书(第一期)

蛤蟆读书(第二期)

蛤蟆读书( 第三期 )

蛤蟆读书( 第四期 )

蛤蟆读书 ( 第五期 )

《 蛤蟆读书 第六 》( 围城中的困兽犹斗 )

你可能感兴趣的:(《 蛤蟆读书 第七 》( 寻章摘句老雕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