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读完二十万字的《认知天性》十年科学研究 清华北大不是梦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认知天性》,这本书的中文版共有20.6万字,我会用一篇文章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

本书的作者有11位之多,其中最主要的三位分别是:小说家彼得·C.布朗、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心理学系教授亨利·L.罗迪格三世和马克·A.麦克丹尼尔。

他们都是美国人,并且拥有非常丰富的认知心理学知识。

这三位作者联合其他认知心理学家,组成了一个11人团队,通过十年的科学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学习方法。


谈到学习,人们通常有以下几点共识:

第一点,要想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

第二点,要坚持不懈地记忆和学习,并且终生不怠。

第三点,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习得的技能。

作者表示:懒惰是人类的天性。

因为懒惰,大多数人都会通过反复阅读和集中训练来增强记忆。这种做法既简单又方便。

然而,实验证明,反复阅读和集中训练都是白费力气。

为什么?因为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

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以及让我们产生误解——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全部的内容。


要想学习更有效率,就要挑战人类懒惰的天性,找到新的认知规律。

什么是认知规律呢?

认知就是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而认知规律则告诉我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有规律的。

我们来看一看都有哪些规律。

第一条规律:耗费心力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

其实,这一点我们都心知肚明。

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填鸭式学习”。学生只顾着反复地看书、背习题集和重点内容,然而,等考试一结束,他们就会把知识通通忘掉。

相反,如果学生们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同时,就能反复地深入地思考,那么,他们在考试之前,即使不用过多地复习,也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要想学习更有效率,就要挑战人类懒惰的天性,找到新的认知规律。

第二条规律: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间隔,学习效果更持久。

什么叫“中途有间隔”呢?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背诵了一段时间的古诗之后,停下来做一做数学题,然后再拿起古诗来背诵,效果会更好。

这是因为,学习中的间隔会让我们对知识点产生生疏感。

我们为了持续地学习,就有必要非常努力地去回忆,才能让知识重新连贯起来。在努力回忆的过程中,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第三条规律:细化知识才能形成知识链。

细化知识是指,把学到的新知识和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只有新旧知识有效地连接,才能形成一种知识的链条。

如何能做到细化知识呢?这里有两个方法。

一,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

二,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当中。

作者在书中写道:“新旧知识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

比如说,你知道的历史故事越多、越详细,你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就越深刻。如果,你能把历史知识和现实中的事情关联起来,你就会把这个历史故事记得更牢。


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类的认知规律,知道如何才能让学习更有效果。那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检索。

检索的目的是为了加深记忆,给记忆这条绳子打了结,让知识链牢牢地锁在脑海中。

重复地检索还能让知识记得更牢固,就仿佛是在一个结上又缠了一圈。

第一:检索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知道的,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

针对我们知道的,我们可以简单地略过,而针对不知道的薄弱环节就要加以强化练习。

第二:检索可以帮助我们回想,并强化新知识和已知之间的联系。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检索,可以有效地终止遗忘。”

所以说,检索的威力巨大,练习检索可以帮助我们学得更扎实。



理学家将检索的威力称之为测验效应。测验,顾名思义就是考试。

虽然教师和学生都不太喜欢测验,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测验是最有效的学习工具。

当测验时,人们在脑海中不断检索曾经学过的知识,这样就会增强记忆。

测验有哪几种形式呢?

实际上,测验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单次测验,第二种是多次测验,第三种是延迟反馈。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里,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研究员把八年级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安排在科学课后做一个小测验,另一组不安排做小测验,但是会反复看知识点3遍。

在一个月的大考中,做过小测验的一组学生平均分是A-,而没有做小测验的一组学生的平均分是C+。

可以看出,单次测验完全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来看看延迟反馈的效果:

其中一组学生可以边测验边翻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开卷考试。

另一组学生在测验的过程中不被允许翻书,只能等考试结束之后,查看相关内容,并自己检查自己的答案。

结果自然是开卷组的学生分数更高。但是,在接下来的一次考试中,没有翻书组的学生却表现得更加出色,成绩更高。

这就是延迟反馈的效果,它让学生们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检索练习,这样做会增强他们的记忆,使学习效果更好。


他8岁的时候,花了10美分从旧货拍卖中买了一个绳球。紧接着,他又把里面的绳子剪开,并以每根5美分的价格卖了出去。

10岁,布鲁斯当了发报童;11岁,他又当了球童;12岁,他独自一人搭车赶了255英里,从阿伯丁买了鞭炮、摔炮和烟花,拿回明尼苏达州去卖。

虽然,他最后遭到了父亲的斥责,但是从一系列的生活经历中,布鲁斯逐渐认识到,富人并不比他聪明多少,只是信息拥有的比他多。

这是他主动学习的开始,也是他最终成功的秘诀。

随着经历越来越丰富,布鲁斯学到的投资理念和方法也越来越多,他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投资模型,并把它用在各种可以实践的机会上。

毫无疑问,布鲁斯最后成功了。他当上了一家铁路公司的董事长兼执行官。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布鲁斯足够了解自己。他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类型的知识,才能得到他想要的生活。

同理,我们也需要了解自己,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了解自己,才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学习风格呢?

一点,也是在所有差异中最重要的一项:你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

比如说,有些人的测验成绩总是不理想,那么,他就是欠缺了分析型智力。只要通过反复的检索练习,他的测验成绩就会大幅度提升。分析型智力自然而然也会跟着提升。

第一: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困难,那些困难是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东西的。所以不要畏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第二:轻松的学习往往只能获得肤浅的知识,而且很快就会忘记。

第三:智力并不是生来就固定的,努力付出就会改变大脑,提升智力水平。

第四:在努力获得答案之前,先自己思索一下,这样总比不思考直接看答案要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分钟读完二十万字的《认知天性》十年科学研究 清华北大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