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从电影《一句顶一万句》认识了刘震云,才知道《一地鸡毛》《我不是潘金莲》《1942》《手机》都是他的作品,同时我都喜欢过。尤其《一地鸡毛》中那句台词,"就算她是个仙女,你也别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看完《一句顶一万句》电影,让我震撼的一句话是:"生活是活以后,不是活以前。"我便将电影名中那一句话算作了这句话。就是这句话让牛爱国从以前的纠葛和牛角尖中在千钧一发之际想明白了,放下了杀人也是杀己的那把刀,平静的面对庞丽娜和现实。但这句话到底顶了哪一万句话,我的理解是朋友亲人给他出的主意,大部分是馊主意,都是基于怕人说、不得已而为或权衡利弊后的办法。让牛爱国越走越糊涂,越走路越窄,越想越不是味儿,可乱如麻的纠葛就这一句话全解决了。

要怎么活需要自己思考,寻找出路和出口,多问自己的内心,别人说一万句不顶自己悟出的一句话。

无意中看到同事拿着本同名小说在看,我便兴致勃勃推荐起电影,讲怎么撼动人心,看她狐疑的眼神才知道书和电影不是一回事儿,好奇地借来一读,带着疑惑放下手中的海灵格一口气读完。上部《出延津记》读完与电影一点关系没有,下部《回延津记》虽然也大有不同,但主要人物和故事总算出现了,看完最后一页再往后翻没了,故事好像又没讲完。

原来电影只抽取了书中下部的一小部分,想想要把书里的故事都拍出来不得拍个连续剧。书中啰哩啰嗦百十来人真正有点关系记得的就那么几个人,上部中从杨家庄做豆腐的杨百顺不想做豆腐,学杀猪学染布,跟了神父老詹改名杨摩西砍竹子挑水玩社火种菜,最后入赘吴香香馒头房改姓吴摩西,弯弯曲曲大半部书就像是讲了一个人的坎坷一生,但这时的吴摩西才20岁,因假找吴香香识,丢了说的着的养女巧玲,自此改名想学的罗长礼出走延津再没有回来过。

故事一下子用长镜头从延津城的南街北街十字拉远到70年后,吴摩西成了一个遥远的点,成了后来的曹青娥当年的巧玲心中的一个影子,就是这个影子影响了曹青娥的下一代。杨百顺因老杨老马和弟弟的背叛曾起杀念,后来成了吴摩西也曾真的动了刀,虽然只是杀了条狗。到了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也因妻子的出轨起了杀人的念头,虽与吴摩西一样因各种原因没有实施,但那个念头一直灼烧着两个人的心。70年前的吴摩西迫于压力出门假找跟老高跑了的吴香香,70年后的牛爱国也迫于压力出门假找跟老尚跑了的庞丽娜。找着找着,老天指引他找到吴摩西出走的延津,找着找着自己也出了一趟轨,在这假找的过程中,他慢慢理解了庞丽娜放下了庞丽娜,在这趟寻找中他理解了妈曹青娥心中放不下的那个爹是吴摩西,这假找慢慢变成了真找,找自己真正放在心里的人。

一辈一辈人的爱与恨不会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死去而终结,找到他,看清他,理解他,你才会看清现在的自己,想清眼前的结,去做该做的事。

吴摩西像一个没有方向的陀螺任由生活浊流的冲刷茫然的挣扎生存,在利弊权衡中没有信任可言,老詹和巧玲让他觉得他还是个活生生的人。70年后的牛爱国又是一个吴摩西,他虽不用像吴摩西先吃了上顿不知下顿,一心只为讨生活,但他的生活选择也是如此狭窄,当兵工作结婚生子,一切看似顺利,但顺利中暗藏着危机。一个死的婚姻,双方都是受害者,活人在死的婚姻里久了要么跑要么死。

刘震云从小人物的视角和笔触道出了千百万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家庭命运的悲哀,有多少人活在死的婚姻里都要拼命维护,为了维护这种假和谐不惜去杀人,这种死的婚姻,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这个影子从古至今一直伴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左右。幸福都是一样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幸。脱离这个凶手的唯一办法,就是活自己,活真实的自己。小说最后牛爱国对姐夫说要找,不是找仇人而是要找说的着的章楚红,这与上部末吴摩西改叫自己喜欢的罗长礼有呼应之妙。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