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抵达权力的巅峰,还有谁比他讲得更透彻?高崇评读《君王论》

在谈论《君王论》这本书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本书的作者和作者写作这本书时的时代背景。

马基亚维利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出生时,家中除了先辈留下的一些藏书之外,一贫如洗,他没有多少受教育的机会,基本靠自学成才。马基雅维利算是年少得志,30多岁就成为了外交大臣,会晤过主教,还有法国和罗马的皇帝。

不过到了他40多岁,丧失了一切职务,被投入监狱,受到严刑拷问,侥幸留得一条性命,被释放后,穷困潦倒,隐居乡间,开始进行写作。他在1527年贫病交加中去世,享年58岁。1532年,罗马教皇克莱门特七世亲自批准出版《君王论》。

在此后的20年内该书重版了25次,产生很大影响,而负面影响也开始扩大。不久,议会下令焚毁了该书,马基亚维利也被视为了异教徒。

《君王论》一共有二十六章,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二十六篇独立的文章,每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王国、王权、治国理政之道和权术理论。每篇文章的篇幅不多,整书的字数也不多,真可谓是小体量,大能量。

好像还没有听说有哪本书像《君主论》这样,有着大起大落的命运,一方面它成了历代君主和统治者的案头书,同时,它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禁书。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马基亚维利的名誉才得以恢复,《君王论》里的思想理论才得以认可。

本书自1532年首次出版以来,毁誉不断。赞同的人,认为这是一本伟大的著作,是所有领导者的行事指南;反对的人,认为本书败坏道德,腐化社会风气。

如果我们揣摩作者的用意,你会发现,书中的内容不是为了教化普通大众而写,它更像似专门写给君王的谏言或是报告。在马基维亚利隐居乡间开始写作本书时,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具体的描述是:“编写一本关于君主的小册子,我倾注了我的全部想法,同时也考虑到他们的臣民,讨论君主究竟是什么?都有什么类型的君主?怎样去理解?怎样保持君主的位置?为什么会丢掉王位?对于君主,尤其是新任的君主,如果我有任何新的思路能让你永远高兴,肯定不会让你不高兴,一定会受到欢迎。”

马基雅维利不是君主,也不是一般的平民,他是以政治家和大臣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权力与权术。

本书的出发点认为,国家的主体是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管制。他不否则上帝的意志,但他认为君王的权力不是来自上帝或是神的授意,而是来自谋略和征伐。政权的基础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权力,甚至有意让政治与伦理道德分离。君

王的光辉形象只是装饰,他们的荣耀也只是权术的外表,内里藏着狐狸的狡猾与狮子的凶猛。他在书中写道:“君王如果掌握了运用野兽的方法,那么狐狸与狮子将是他乐意效法的对象。因为狮子无法躲避陷阱,而狐狸无力抵抗豺狼。所以,君王首先要做一只狐狸,辨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震慑财狼。”书中的许多观点是反道德的,但并不反人性,那些行之有效的手段,一边被人抨击,一边又有人效仿践行。

作者的表述坦荡直率,敢言前人所不敢言。他认为手段是达到目的的方法,不要去管手段本身给人的感觉是善与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从古至今一直有人这么做,却没有人敢公开在著作里认可这一点,并试图证明如此行事是正确的。

君王要发动政变或是战争,核心的理由是为了权力和利益,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正义,没有实际利益的正义之争,是一场灾难。他主张君主为了达到统治目的,不要怕留下恶名,可以使用一切有效手段(包括暴力)去解决问题,不必死守信义,在必要的时候伦理道德也可以摒弃,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不能让手段支配目。

本书诞生的背景是中世纪晚期,欧洲的文艺复兴方兴未艾,显然,这些观点极大地挑战了当时的宗教人士与文化学者的底线。作者本人受到持续的大范围的批评,就在所难免了。

以作者的名字命名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个体利用他人达成个人目标的一种行为倾向。”算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他的名字永远地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种带有贬低色彩的标签,会连同他的著作继续流传下去。作者死后,被世人误解、贬低、毁谤,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这种负面影响还会持续多久,都不要忘了,马基亚维利是在卢梭和马克思之前,对人类政治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他应该得到尊重。

尽管君主制已经成为历史,但他对政治和权力的思考,依然影响着现在的掌权者们,他的许多思考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洞察,千百年来,政权与政体一直在变化,而人性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所以,他的一些观点未必就过时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抵达权力的巅峰,还有谁比他讲得更透彻?高崇评读《君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