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 M8 note:通过搜索分析需求的弊端

通过搜索行为来分析人们的需求,是很方便有效的方法。

因为搜索行为产生的前提,是有需求没有被解决。

所有搜索即需求。

但是,通过搜索分析需求,有一些弊端是需要了解的。

搜索数据未必真实

通过关键词规划师或者API等获取的搜索数据,与真实的搜索行为,差距应该是很小的。

但是,因为刷指数、刷下拉框等行为的存在,会导致搜索数据,远超过真实的搜索需求。

比如某些小众的品牌词搜索量十分少,百度指数不会收录,或者指数很小。公司为了数据好看,进行刷指数的操作,那么品牌词的搜索量就会大幅上涨。

下图是知乎上某个刷百度指数问题下的图片:

比如刷百度下拉框,本意是想让某个词出现在下拉框中,但刷下拉的过程,会让前几次的词搜索量大增。

下图是一些刷下拉框的案例:

三个案例一个比一个过分...

拿第3个案例来说,为了刷出那么多下拉,“升降机”会被搜索很多次,这个词的搜索量会大幅上升。

从指数变化就可以看出来:

刷指数、刷下拉过程中产生的搜索量都是暂时的,不是真实的搜索需求,如果在分析需求、预估流量时,将这些数据包含进去,分析结果就会失去参考价值。

另外有些行为在主观上并非刷指数,但会产生刷指数的效果。

比如行业从业者,会搜索行业相关的词了解信息。

一些SEO从业者,会经常搜索“SEO”这个词。搜索的目的并不是想要了解SEO、寻找SEO服务,而是看搜索“SEO”的时候,自己的网站排名怎么样。

又比如某类行业、产品发生热点事件,会导致搜索暴增。热点过后,搜索又回归正常水平。

《战狼2》上映期间,片中越野车型号bj40的搜索指数增长6倍左右;内涵段子关停新闻一出,搜索指数增长15倍以上。

上述行为也影响了搜索量,但是无法保持。

搜索访客,未必是潜在客户

虽然搜索即需求,但搜索行为太广泛。广泛到有一类搜索需求,只是为了了解,几无购买可能。

比如,很多人会搜索兰博基尼、帕加尼,毫无疑问,99%的搜索用户都是买不起的——兰博基尼的搜索指数还是很高的。

为什么搜索呢?为了了解。

了解的目的是什么呢?少部分是解惑,大部分是装逼。

比如搜索“奥迪A8”,未必买不起,但更多的是为了了解,然后在朋友面前装逼——毕竟相比兰博基尼,A8在街上属于常见的。

私以为,“装逼”属性越高的搜索词,搜索访客中潜在客户的比例越少。

如果推广的产品,具有很高的装逼属性,那么做竞价推广时,对流量转化率的要求,可能要调低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SEM M8 note:通过搜索分析需求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