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说我不行”,这句话害了多少人

原创作者:流浪的石榴树


“算了吧,我妈说我不是这块料,我放弃。”

闺蜜一边面无表情地说着,一边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这是经典句式,常有人说。

这是我妈给我的评判,我妈觉得我不行,所以我真的不行。很多人因为这句话,不敢尝试,放弃了多少机会!评价对吗?真的不行吗?

(一)

小时候觉得自己声音还好,随意在家哼唱。小孩子嘛,就是想得到家人的肯定,可每次只要我一唱,我妈就说“别唱了,真难听。”当时我觉得挺好听的,为什么啊?

现在才知道也许并不难听,只是她自己心情不好。就给我下了这样的评判。几次之后,慢慢地我就觉得自己真的不会唱歌,再也不开口唱了。

直到大学,班里合唱比赛,必须全体参加。排练过程中,老师把我拎出来,说“你别参加了,一张嘴就跑调,影响整体效果!”可以想象当时我是多么无地自容。

不可否认有天赋和自身的一些原因,但再会唱歌,再有天赋的人十几年从不开口,他的天赋也会慢慢退化。

相反,再没有天分的人,天天在夸赞和美好的期许下长大也会变得不一样。也许仍然不适合从事这个职业,但起码不会在一般水平之下。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儿童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是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的。

常有人说“我家孩子不爱吃青菜”。“我家孩子胆子小。”也许起初他并不是不爱吃青菜,也并不胆小,是一遍一遍的强调,一遍一遍的评价,让他觉得自己爱吃青菜是不对的,胆小有人呵护也没有什么不好。孩子越小越容易接受和相信别人的评价,然后慢慢把它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说到底是评判起的作用。

(二)

邻居一对双胞胎女儿大芳小芳,按理说,两个孩子的性格差异不会太大。

而事实并非如此。

小芳经常告状“妈妈今天我一回来就写作业了,你看姐姐,她不但不写作业还把家里搞的一团糟。”

“妈妈最喜欢小宝了,小宝最乖。”

大芳听了就会觉得,反正都不关注我,不喜欢我,越来越叛逆。

小芳总是用乖巧赢得父母的夸赞,越来越温顺,从不敢做喜欢的事,隐藏了性格中叛逆的部分。

父母的回应明显带着赞扬和批评,这就更助长了孩子的性格分化。

逐渐的大芳越发调皮捣蛋。小芳越来越文静。

而父母更是逢人便说“你看老二多老实,不像老大,一天到晚疯疯癫癫不着家。”

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说: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被赞美的,越来越好。被指责的,越来越坏,最后甚至放弃了。赞美和指责都是评判,时间久了孩子将其内化于心,每每遇到类似的事情,某种评判就会如约而至,想改变,却有一种无力感。父母给了两个孩子不同的评判。这个评判定义了她们的童年,也定义了她们的一生。

写到这里,有一瞬间忽然觉得父母的评判,其实并不是他们真实看到的,而是他们自己想要的结果,他们需要这样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孩子,像是自己性格中两个完全不同的自己。而对孩子来说这是不公平的,评判固化了她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让她们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不可改变,从而沿着评判指引的方向运转。

(三)

著名演说家卡耐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9岁时父亲再婚,并对继母说“以后要提防他,他是镇上公认的最坏的孩子。”

听了父亲的话他很恼火,并对继母充满敌意。

继母不以为然责怪丈夫道“怎么可能?他应该是全镇最聪明最快乐的孩子才对。”

卡耐基被继母的话感动了,从没有人这样夸奖过他。也是这句话不断激励着他朝梦想努力,并促使他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

如果继母相信父亲的评价对他放任不管,那么他可能就是街头的小混混,更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同样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孩从来不被老师看好,却在母亲的鼓励下考进了清华大学。这个母亲虽然内心充满失望,却从来不把负面情绪和评价贴在孩子身上,而是用最美好的期待给予鼓励。

萧伯纳说: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

一个孩子被看成什么样,被说成什么样,被怎样对待,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什么样。当孩子不够好,不够完美时,请不要评判,而是用积极地心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美好的期待。和他站在一起,给他力量,相信他是好的,真的会越来越好。

(四)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个实验,从一所小学十几个班级中随机挑出20%的学生。之后,把一份“最有潜力者”的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老师。

8个月后,他对这些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出人意料: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实验中,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对这20%的学生寄予更大的期望,给予更多的信任、鼓励和支持。并把这种隐含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赞许等方式传达给学生。使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靠拢。

期待是一种积极地心理暗示。少年儿童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尚不具有健全的能力;在物质上完全依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受到长辈给予的期待和暗示的影响,长年累月内化于心,成为性格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如果期待一个好结果,先不要评判,不要着急下结论。而是要主观上肯定他,客观上支持他。用自然平和的态度、积极的行动,把美好的期待传达出去。你传达的不仅是期望、是温暖,还是一束光,照亮孩子的整个前程。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不必羡慕别人的种子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朵,不必批判自己的种子怎么不开花,因为你的孩子最后会长成参天大树,你所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妈说我不行”,这句话害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