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工业化教育的利和弊

自从记事起,教育就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刻板的印象。

你也可以对照一下是不是这样:

1.课程设置明确的教学大纲和标准统一的答案,强调背诵记忆;

2.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学生的私人时间受到约束;

3.学校对学生学习的成果和老师的授课质量实行分阶段式统一考核;

4.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不要出错。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套教育体系很适合培养流水线上的工人呢?你看富士康对工人的要求是不是这样呢?统一标准,军事化管理,坚决不能出错。在这里我暂且称这套教育体系为“工业化教育”体系。

除了这套“工业化教育”体系,国内还有好多人推崇的“自由博雅教育”。

“自由博雅教育”,则是古代哲学家和贵族们推崇的教育形式,比如西方古代有著名的“自由七艺”,追求纯粹的知识。它的特点就是不给你强加任何任务,你纯粹出于对智慧的向往,读经典著作,思考重大问题,然后等哪天你开悟了,你也成了大哲学家了。其实“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来源于这种“自由博雅教育”的思想。

对比“自由博雅教育”和“工业化教育”,哪个教育体系的创新能力更强呢?

自由博雅教育,创新靠的是人们随机的灵光一现想法。但是现代社会的创新大多恰恰不是通过随机的想法实现的,它靠的是把知识拆解成基本原理,然后重新排列组合这些基本原理来实现的。

比如说汽车,你先理解汽缸怎么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理解活塞怎么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最后再理解活塞和齿轮这些机械传动装置是怎么让轮子转起来,才组合成一辆汽车。

在工业化体系当中,强调的是知识,重新拆分和排序组合的知识。

这种工业化教育的起源是普鲁士教育。它的特点就是强调分工、纪律、稳定,把学生严格按照年纪区分之后,组织起来参加统一学习。

这种教育体制为德国培养了大量工业人才,为德国经济腾飞做出了贡献。随后,苏联人学习了这种经验,把它改造成为更加严格的,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应试教育”体制。

后来又从苏联传到中国,呈现出来的就是“工业化教育”。它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我们从一个体量庞大的落后农业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内把大量人口训练成合格产业工人。

当然工业化教育也是有弊端的,它也有适应的范围。

工业化首先是对人思想的制约,如果你看过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你就理解了。卓别林演的一个在流水线上负责拧螺丝的工人,他拧螺丝拧出了肌肉记忆,以至于流水线停了他都停不下来,看见别人衣服上的扣子,他也拧过去了。

这就是工业化的缺点:当你离开那个为你安排好一切的位置,你就无法适从了。

在咱们教育制度里,老师和家长都爱说的一句话叫做“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除了学习之外,你不需要同这个世界其余的内容打交道。洗衣做饭的能力,赚钱的能力,跟人打交道的社会能力,认识世界的探索能力,这些都跟学生的任务无关。

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如果他的角色都是被安排好的,目标和手段都是确定的,他们就能胜任。但是一旦目标不确定,手段要多元,他们就难免要迷茫了。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能够大规模高质量地培养工业化需要的工程师,但是很难适应创新经济的人才需求。这不是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而是他们对高度变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中国教育的出路就不只是什么素质教育了,弹琴画画跳舞打球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也许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让人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增长见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工业化教育的利和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