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真写作训练营001队/傅教授视频学习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适中的人来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远,或洁身自好的人。志向高远的人奋发向上。洁身自好的人有所不为。

      这边提到交朋友的问题。你交朋友可以考虑三种人,最好的当然是中行,中行有一点像我们后面所发展的“中庸之道”,我们简单先把答案说出来,中行的人当狂则狂,当狷则狷,这八个字不容易做到。

      因为狂者进取,就是奋发上进,这种人是谁呢?在《孟子》里面就特别提到曾参的父亲曽晳,也就是曾点。正在《论语》里面只出现一次,那一次就够了,那一次就石破天惊,让孔子公开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而他的志向跟别的同学要当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官完全不一样,他的志向是一种生活的态度,配合天时,地利、任何,随遇而安。让自己可以自得其乐。那才是一个人完整的生命,活在世界上一个正确的态度。

      人活在世界上是多么艰难的事情,佛教说人身难得,人有这个身体是很难得的,那你怎么办?你当然要过的快乐啊,而这个快乐一定配合修行在内。因为只有修行修德行善,是你真正的一种快乐的来源。

        所以曾点之露脸这一次,得到孔子的充分肯定,别的学生都是能做大事的人,做大官的人,像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现很多次,但是曾点一次就够了。

      孟子就说曾点是狂者,他有什么特色呢?开口就说古之人古之人,什么意思?这种人一开口就只古代的人怎么样,他看不起现代的人,他觉得古代的人比较伟大,我们到现在也是一样的,古人如何,尧舜如何,也有这种想法,但是呢!他做不到啊!

      孟子说他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说法无法照顾到他的行为,代表他说的话自己做不到。行为照顾不到他说的话。他做的事情,跟他的言论不能配合。叫做行不顾言,言不顾行。也挺辛苦的。

      别人看到他就觉得,这个人是一个狂者,只知道眼睛,眼高于顶。只看古人不看当代人,但是呢,这种狂者,你不能说他不对啊,人本来就应该取法乎上,只不过他脚踏实地的功夫不见得够。

      并且曾点事实上的作为,从曾参看起来也知道,有他人性的缺点。譬如曾参经常挨揍,那就是一个事实了,谁打的?就是曾点,当然恐怕是恨铁不成钢啊,但是他打的也太凶了一点。

      有些传闻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曾参有一次在田里除草,不小心把一个瓜藤给弄断了,瓜还没熟,,他不小心把瓜藤弄断了,就被爸爸打的昏过去,好久才醒过来。

      你看到这段会觉得太可怕了,家庭暴力,但是曾参还是很孝顺啊,《孟子》里面讲孝顺的时候,经常引用一个是舜,那个不要说了,另外一个就是曾参。

      这段话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他说曾参怎么孝顺曾点呢!每一顿饭都是有酒有肉,让老人家吃的很开心。老人家眼睛都快瞎了,看不清楚了,吃完毕就问,还有剩的吗?曾子说有,剩的很多,然后再请示父亲,剩下的酒菜给谁呢?

      这是曾参的孝顺,让爸爸虽然年纪大了,眼睛瞎了,身体不行了,还是可以行善,所以孟子就说像曾参一样孝顺,因为除了养其体,让父亲的身体活着之外,还能养其志,奉养父亲的心意。这是重点。

      曾子养曽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

      那我们交朋友应该怎么看呢!我认为交朋友也好,办教育也好,一定要从第三步做起,叫做狷者有所不为也。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所谓的受教育,是什么意思,就是他能够知道某些事不是我不能做,不是我不想做,不是我不敢做,而是我不屑于做,受教育有一个指标,受教育越多,越不屑于做某些事,为什么?没有格调

      你叫我走后门,叫我贪污,叫我去拉关系,不屑于做,叫做狷者有所不为也。你如果受的教育没有这种狷者表现,你受什么教育?

      孟子说的很清楚,有所不为这,才能有所为。你一定有某些事不屑于做,你才有某些事你可以做得好。

      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你什么都没有选择,有机会做统统做,那等于是到处买彩卷,看是不是中奖一样,人生哪里有靠运气的呢!

      所以我们自己受教育也好,交朋友也好,第一步一定要看,他是否有所不为,他是不是一个狷者。洁身自爱。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再找狂者,进取。志向高远,志向越高越好,但是你要脚踏实地,朝志向前进。不能光是说大话。

      朋友在一起就说,我们将来要这样那样,将来在哪里,将来就在你现在能不能把握,你不能把握当下,哪里有什么将来呢!

      现在也是过去的将来啊!所以这是儒家的思想。但是最好的是中行者。中行者去哪里找呢,太难了。

      但是我们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中行”两个字,如果跟“中庸”类似的话,什么叫“中庸”?中庸就是“用中”,“中”就代表我内心的真诚的力量、向善,“庸”就是选择,选择怎么样去把我向善的力量表现出来。也就是《中庸》这本书第20章所说的: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什么叫诚之者,让自己真诚,就是人类的正路。换句话说,人活在世界上,其实没有老师,或是没有别的其他方面的规范,问题并不大,你只要真诚乡下一个淳朴的百姓,他只要真诚的话,他照样平常心做事。做出来的事照样中规中矩,为什么?他真诚,凭良心做事,

        所以“诚之者人之道也”就是让自己真诚,是人类唯一的正路。因为宇宙万物里面,只有人类可能不真诚,你有可能不真诚因为你计较利害关系。你现在真诚的话,里面就产生力量。让你主动去做。

      上面还接着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我们今天讲四个字,择善固执,就来自于《中庸》。明明白白

      人之道 是诚之者。人之道,然后呢,诚之者,择善固执。所以人生的路就四个字,择善固执。如果人生的正路,是择善固执的话,请问人的性是什么?当然是向善了,人性向善,所以我人生的路,就是择这个善来实践,你说我本善的话,那何必再择善呢?你已经本善了,你择什么善。你向善所以你需要择善。并且最后要止于至善。

      这段后来《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符合的意思。

      所以我们讲中行的时候,顺便把有关中庸之道,也做一个发挥。意义就在这里。

      对于交朋友这三段,对于受教育这三段,都值得我们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真写作训练营001队/傅教授视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