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个体的社群身份被认同心理

因为人有群体生活的习性,而群体生活的基础就是信任,要信任一个人就需要认同。认同包括认同他人和被他人认同,只有互相认同对方的时候,一个群体才能和平相处。

普遍情况下,弱势的一方会寻求强势的一方的认同,在社会上体现为个体向群体寻求身份认同,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向父母寻求身份认同。

个体的社群身份被认同心理对形成稳定的社会起到了类似于整合的重要作用。在这种心理下,分散的个人从开始聚集在一起之时,就会形成大致相同的观念,从而进一步形成整个群体的价值观、道德观、风俗习惯等群体性的思想和行为。

也可以说,个体的寻求被认同心理对整个社会带来了稳定作用。

但是,群体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不一定就是好的,所以,当人们去寻求被认同的时候,往往也被这些观念所伤害。

比如在中国古代,为了生个儿子,那些有几个女儿的家庭往往会毫不犹豫的疯狂的继续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事实上他们真的很喜欢儿子吗?如果认真研究会发现并非如此,他们主要是想要一个身份认同,至于能不能养活孩子,要怎么对孩子负责,这些都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还有一些催着他们刚成年的孩子结婚的人也是类似的情况,他们所做的只是为了达成身份被认同的条件,至于能不能过的好也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因此很多时候,这种寻求社会身份被认同的心理变成了一种害怕别人目光的焦虑。人与人之间,也因此出现了互相嘲讽贬低的恶俗。

像是新闻上说的,有个人被人砍了,原因是他嘲笑别人穷。别人穷关他什么事?又没吃他家的米饭。这就是身份认同心理演化出来的恶俗了。

其实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出现了来自于惧怕他人目光的焦虑。

这种时候,我的建议是远离那些会嘲笑你的人,跟他们保持着远远的距离,还有不要给他们好脸色看,第二点就是心里常常想想“我又没吃你家的米饭”这句话。

社群身份认同心理还会造成个体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

上面已经说过,孩子会向父母寻求身份认同。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会接受他们的孩子的,主要原因是那些做父母的人自身也处于非常混乱痛苦的状态,他们自己也没有准备好接受孩子,所以在孩子出生之后会产生厌恶排斥的行为。

而孩子又有一种天生的渴望从父母那里获得关爱的心理。所以在求而不得的时候,他们会讨好父母,但是在讨好父母也得不到关爱和认同的时候,他们就会陷入混乱和痛苦之中。

他们如果不会反抗或者远离伤害,他们就会加入施害者行列来伤害他们自己,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渴望在行动上跟施害者保持一致,进而获得施害者的认同。

虽然这个逻辑看起来好像很奇怪,好像很不合理,但是对于那些常年受到伤害又不会远离的人来说,他们的精神本身已经处于一种自我压迫的状态,所以出现这种自我伤害的行为也是不奇怪的。

事实上这种现象也很常见,像是某些人受到他人嘲讽的时候,他们不会感到生气和难过,反而进行自我嘲讽来获得解脱,还有某些人出了错或认为他犯了错的时候,就会自己打自己。

这都是从家庭伤害开始的,从在家庭中被伤害,到进入社会无法融入群体,然后再次被伤害,一个人就这样一步步的被摧毁。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此也扮演着罪恶的角色,一方面他们把做父母的神圣化,让那些做父母的人失去了反省自己的机会,另外一方面,他们又强迫做孩子的要无条件顺从父母,从不给他们警告和帮助,让那些想要反抗糟糕家庭的孩子背上沉重的道德枷锁。最终在传统文化的加持下,一个本身不太幸运的家庭也就这样彻底的完蛋了。

从个体寻求被认同心理引发的各种负面例子来看,人的思考能力也是被强烈的欲望所束缚的--在强烈的渴望被认同的欲望面前,人们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像飞蛾扑火一样给自己制造了痛苦的未来,前面章节也说过,人的习惯会让人丧失思考能力,所以在多方面的夹攻下,你还认为你的思想是自由的吗?或者说,你还有自由的意志吗?

TA的心理学⑩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章:个体的社群身份被认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