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相信相信的力量 筷子理论

李亚可  每日一省 412

4月10日  25

一、家长学校365聆听专家讲座

          孩子的幼儿园每周一次的专家讲座,专门是让家长听的。而且还有时间限制,只能是周五和周六的时间观看。我一直特别喜欢听这些课程。可有时候也会懒散的拖拉一下下,没有及时听。今天下午看到快要截止时间时,赶紧准备好笔和本,聆听专家的讲座。今天主讲的是一位高级教师,幼儿园的院长。讲的特别的深入和接地气。感觉收益匪浅。

      题目:请选择相信,让孩子独立前行(看到这个题目,我脑海中第一感觉的蹦出来的一句话是:请相信相信的力量。这和我在心时代父母研究院学的是一致的。)

    老师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今天的课程。


(一)“不相信OR相信”——家长习以为常的做法

(1) 不相信:孩子吃饭慢,赶紧喂;(这个在家里是有这种现象啊,家里的老人总是害怕孩子吃不饱,嫌孩子吃的慢,然后就去喂着吃,然后就把孩子惯的,奶奶你喂我才吃饭,你不为我我不吃。有一天我问孩子,那你在幼儿园怎么吃饭呀?我在幼儿园自己吃饭,在家就是要奶奶喂我吃。还说的理直气壮的。这个吃饭确实是个大问题,看起来我还需要去补补课了《王纪琼130堂幸福家庭必修课》的第52节讲的就是孩子吃饭的问题。孩子吃饭,90%的家长忽略了这3个细节。这节课不仅仅是我自己需要学习一下,更重要的是先把这一节课的内容交给俺家俺爸妈和老公。我们统一战线一起努力。)

  帮孩子穿脱衣服;

  把孩子抱到园门口

(2)相信:让孩子自己吃;

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想起来前几天孩子自己穿袜子的场景,老公刚开始也是嫌弃孩子穿的慢,不相信孩子能穿好。其实真的是需要放手,相信孩子能做好,孩子最后真的就穿上了。)

让孩子自己入园


(二)从理论出发,找到“相信孩子”的理由

(1)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梦想成真。(老师讲的这个效应的故事我是没有记住,没啥印象了。但是写下来这句话,我想起来了一句话,就是请相信相信的力量,还想起来一本书《正念的奇迹》。)

(2)陈鹤琴教育思想

        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在这“做”的过程中,恰恰有很多的学习和成长。(写下来这句话,想起来了之前老师讲的孩子在家里是家庭成员,需要承担一些家务活。比如说擦桌子,洗碗,扫地。我家的三岁多的孩子,之前他自己参与洗碗,洗碗之后兴致勃勃的给我说,妈妈,你看我都会洗碗啦!孩子语气当中传递出来的兴奋和成就感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这不就是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学习和成长。看起来以后要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务活啦!)

(三)对表现审思,聚焦“相信孩子”的视角

(1)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

    适应能力、修复能力、选择能力

(老师从四张图片入手,给我们讲解了这些能力,前两张照片是2020年9月1日小班刚入学的学生,第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原本入园的时候有很多焦虑难受的情绪,可这个孩子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一上午的玩乐,午睡时间已经是喜笑颜开啦!第二张照片是一个男孩子拿着可爱的小象,用小象遮挡着脸,明显的眼圈红红的刚哭过,但是也在慢慢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第三张是大家在一起玩积木,孩子们有了相同的爱好在,自然的吸引到一起来玩耍。最后一张的孩子们在一起吃饭,这里面的孩子家长给我说,他们的孩子在家都不会吃饭,可他们看见别的小朋友吃饭,自然而然就拿起勺子开始吃饭。)

  (其实吧,孩子不是离不开妈妈,是妈妈离不开孩子。相信孩子自己能做好,给予孩子多一个耐心多一点尝试多一点试错的机会。静待花开呗)


(2)相信孩子是有智慧的

    能根据具体问题,想出解决方案。(这个老师举例是她们幼儿园的真实故事。因为疫情原因,家长只能把孩子送到校门口,刚好小班的孩子就不太乐意进班了,那怎么办呢?幼儿园就让大班的孩子参与进来,负责照顾和护送小班的孩子就教室。这些大班的孩子有了任务,他承担了一些责任,他就自己想办法护送小班孩子进教室。有给小班哭的孩子唱歌的,安抚哭闹不安的孩子,有给小班孩子准备小爱心的折纸礼物的,这一下子就吸引到孩子了,这孩子就特乐意和他一起去教室。还有小班孩子愿意跟随大班孩子走路的,那走到教室就是显而易见的事啦!还有给小班孩子讲解通往教室的小路是超级有吸引力的小路,这小孩可感兴趣啦,立马开开心心的就走啦!看看吧,孩子们有无数的解决方案呢。)

(3)相信孩子是有成长的

      少一些横向比较,多一些纵向比较。(我的理解就是,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和自己的昨天比较,每天进步一点点,多关注一下自己。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做好观察者,引导者就行啦!顺便有空了在记录一下孩子成长的历程。)

(四)让行动转变,探寻“相信孩子”的策略

(1)学会放手

    解除束缚、打消顾虑、停止掌控(简简单单的三个词,可做起来可是不容易呀!解除束缚,这个可以通过学习,向更有结果的人学习,比如说导师班的老师们。打消顾虑和,这个需要慢慢去尝试,停止掌控,这个呢更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我每时每刻的觉察自我,不断的调整和学习。)

(2)学会等待

  等待花开的心情来等待孩子的成长。(老师讲的这句话我觉得好美好美呀,听到之后立刻马上拿着笔记了下来。看起来以后无论去哪里都要带上笔和本。方便记录美好的东西。)

(4)学会欣赏

      相信每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家庭都是幸福和快乐的!(那就从我做起吧,先慢慢培养自己的学习氛围。)

  最后老师的话也送给我自己。

    父母总是期望通过悉心的呵护、无微的照顾,让自己的孩子成长得更好。殊不知,有时候过分的呵护和照顾恰恰剥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其实,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你相信孩子有多好,孩子就会表现得有多努力;你相信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奋斗。

二、筷子理论

    筷子是我们中国人常用的吃饭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形状或方或圆各异。人们使用筷子,一般都是两根,也就是一双,才能发挥正确的、最大的作用。

      有一种说法认为: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双筷子有两根,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两根筷子成一双,合二为一,这是阴与阳的有机结合,能够长久地发挥作用,也意味着会有一个完美的结果。这其中的道理,暂且不用深入研究,但足以说明中国人认识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道理和智慧。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夫妻是组成家庭的根本要素。男女双方经婚姻而结为夫妻、组成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双方其实就像是一双筷子,要有第三方的力量来调节、调动、协调,这样才能完美配合起来,体现存在价值。

      案例053    夫妻吵架及丈夫的三种表现

      俗话说:“天上下雨地上流,夫妻吵架不记仇。”夫妻吵架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人们常说没有不吵架的夫妻,不吵不闹不叫两口子。夫妻一吵架,你就认为夫妻两人性格不合,那你就错了。其实,没有性格合不合的两个人,只有心态好不好的两个人。夫妻之间,任意一方或双方过于无理取闹地争吵,难免会伤害感情。夫妻吵架很多时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时候就是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引发的,股夫妻家中吵架后,老公摔门而去,老婆在家哭闹。

    夫妻吵架的时候,一方赌气出走是常用的事情,而留下的一方以为出走的一方不理自己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走的一分可能是出于气愤,也有的是暂时回避,不让对方生气。当时解释什么都没有用,其中一方回避也是缓解矛盾的很好的方法,实际上走出去的一方冷静后,会反思自己,也会担心、惦记对方。

      一般情况下,男人出去后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去街上或者小区里边转转,过一会儿就回来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另一种是情况严重的,那就是一吵架就到外面瞎混的;还有一种就是寻求第三方帮助,找个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等,给他一个回家的理由,他也就回家了。

      (结论:两个对立的人就像两根筷子,需要第三方的力量调节、协调,才能合二为一,有效化解矛盾和问题,发挥正常的作用。)

      实际上,不仅是夫妻双方之间,很多互相对立的两个人或者两方之间,都需要有第三方的力量帮助调节。

      案例054  儿子弄脏了沙发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朋友家的真实故事。

      有一天,朋友的妻子晚上在单位加班,要到很晚才能回家。我的朋友就带着孩子去奶奶家吃晚饭。

      刚到奶奶家,孩子一进门,没换鞋就直接躺在了沙发上,还把脚抬起来放到沙发上,弄脏了沙发。爸爸挺生气,认为孩子太不讲究了,不讲卫生,很不文明礼貌,太放纵了,就骂孩子,要求孩子换鞋之后在坐沙发。没想到,这孩子不仅不去换鞋,还故意踩了几脚沙发。爸爸就更加生气了,愤怒地训斥孩子,还不准孩子吃饭。孩子一生气就想走;爸爸就威胁孩子:“你敢走,你走试试。”结果儿子真的破门而出,直接走了。

      爸爸着急了,赶紧出去找,孩子跑出来也不知福躲哪里去了,爸爸到处找也找不到孩子。于是就给自己的妻子打电话,说家里出事了,让妻子赶快回来找儿子。

        (结论:闹别扭的爸爸和孩子就像两根筷子,互相对立着,需要第三方的力量来协调解决。因为爸爸的不成熟、不理智、不科学 因为孩子的顽皮、淘气、任性,妈妈这时候就是第三方力量,需要发挥作用来调节双方。)

      情绪体现在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大人有情绪,孩子也会有情绪;不仅是在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中,即使在伟大人物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案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相信相信的力量 筷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