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混战计/釜底抽薪



[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解析]:“釜底抽薪”的本意出自北齐魏收(字伯起)的《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其它一些古代文献也有类似的论述,如《淮南子·本经训》中所言:“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汉书·枚乘传》:“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以上这些论述都在说明一个同样的道理:即,要想冷却釜中的沸水,靠不停地添水是绝对不行的。因为“水沸者,火之力也。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摘自本计按语)所以说,止沸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熄火,而熄火的方法莫过于抽薪。这种用“抽薪”来止沸的方法看似间接,但它照样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为一种在军事上被广泛应用的计策,其中心思想是:在面对势力正强,锐气正盛的敌人时,不应从正面直接地去与敌人交锋,而是要避实就虚,把力量放在那些敌人所依托的有利条件上,通过“消其所恃”来从侧面间接地削弱敌人的优势。进而使敌人士气消沉信心锐减,最终也能从根本上达到完全彻底地消灭敌人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故力不可挡,而势犹消也。”(摘自本计按语)对于“火”来讲,“薪”就是能使其燃起,并能使其越来越旺的条件。而对于敌人来讲,所谓“薪”就是一些能加强他的力量,巩固他的优势的人或事。比如,能保障兵强马壮的粮草、能提高战斗力的武器装备,以及能为其摇旗呐喊,助纣为虐的帮凶爪牙,还有能为其出谋划策、独挡一面的主力骨干等等。这些都是敌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若“抽”之必定会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其一步步走向土崩瓦解,一步步走向没落灭亡。当然,在“抽薪”时一定要保证“近之无害”,千万不能引火烧身而被灼、被烫!



[三国计例]:

曹操御敌难胜袁绍

劫烧粮草敌势顿削

且说袁绍起七十万大军来征讨曹操,曹操闻报遂亲领七万兵马到官渡迎战袁军。经过白马、延津两次交锋后,虽然还没有分出胜负,但在粮草方面袁、曹两军却已显出较大的差距。袁军这边不仅储备充足,还能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运来。而曹操这边,已是越来越接济不上,军中只剩下不足一个月的粮草了。虽然曹操劫烧了一次袁绍的运粮车队,但根本没有给袁军造成多大的困难,因为袁军在乌巢那个地方还屯积了一万多车粮草。

就在曹操心急如焚之机,有一个袁绍手下的谋士,因不满袁绍的刚愎自用而来投靠曹操。这个名叫许攸的人提醒曹操道:“曹公以孤军抗大敌,而不求速胜之法,这可要自取灭亡。我有一策,不出三日便可使袁军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一听急忙求教。又听许攸说道:“袁绍军粮锱重都存放在乌巢,由大将淳于琼带两万人马把守。这个淳于琼嗜酒成性而疏于防备,您可以派一支精锐部队,诈称是袁将蒋奇奉袁绍之命前来增兵护粮,然后乘机烧其粮草辎重。袁军大队人马如果无粮草可给,不出三日便会不战自溃。”

曹操闻听大喜,马上依计而行。亲带张辽、许褚、徐晃、于禁等大将,领五千兵马,打着袁军的旗号,于傍晚时分朝乌巢偷偷进发。每当经过袁寨时,皆称是袁将蒋奇去乌巢增援,袁兵见是自家旗号,便都一一放行。就这样,曹军神不知鬼不觉地顺利到达乌巢。淳于琼刚与众将饮了酒,此时正在帐内大醉不醒,根本不知曹军已到了眼前。曹操一面命人四处点火,一面带兵直捣敌营。一时间,冲天大火遍地皆起,喊杀声响彻云霄。曹军不仅将乌巢的粮草烧得一干二净,还活捉那个睡眼朦胧的淳于琼。

袁绍闻听乌巢的粮草被劫烧后,急忙派大将张  、高览前去劫袭曹军的大本营。不料被留守的曹将曹仁、曹洪打得大败而归。袁绍因此而怀疑此二人是素有降曹之意,故而不肯竭尽全力。使得二人不得不投降了曹操。并被曹操派作先锋,前去攻打袁军大营,曹操在后亲领八路兵马杀奔而来。袁绍此时既失去了许攸、高览、张的辅佐,又没了乌巢的大批粮草锱重,因此全军上下士气低沉,军心浮动,俱无斗志,一击即溃。袁绍更是狼狈不堪,连盔甲都没来得及穿上,只是单衣幅巾就仓惶上马而逃。至此,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全面胜利,成为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以七万对七十万,曹操所面对的的确是一个强大的敌人。因此,如果与袁军面对面,硬碰硬地直接交锋,定会是凶多吉少。再加上曹军粮草接济困难,因此持久而战也不是取胜之道。所以曹操采纳了许攸的计策,用“釜底抽薪”的方法先是劫烧了乌巢的粮草,后又受降了袁绍的干将张颌、高览。使得袁绍丧失了能维持他的大队人马的战斗力,能保证他可以与曹军长期对抗的最基本的给养和最得力的辅佐。古人云:“是军无辎重则亡,无粮草则亡,无委积则亡。”(摘自《孙子兵法·军事篇》)袁绍失去了粮草、谋士、战将,就等于失去了兵势和信心。最终使自己这团“熊熊烈火”因少了许多“干柴”而迅速熄灭。正如《三国演义》“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一回中的最后一句所言:“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夺权揽政  削弱汉室权力

排斥异己  翦除献帝羽翼

东汉末年,对于汉王朝来说真是一个多事之秋,连绵不断的“人祸”接踵而来。先是黄巾军起义、十常侍乱政,后来为了铲除阉党,国舅何进召董卓进京。谁知,杀了豺狼又引来了虎豹。董卓倚强作乱,先是废除少帝改立献帝,后又自拜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于宫殿,夜宿于龙床”。但最终,董贼还是被司徒王允用“连环美人计”所杀。此后不久,又出了一个“李、郭之乱”,献帝走投无路,只好又召曹操领兵前来护驾。那料想,这个曹操也不是什么赤胆忠心。他出于自己称霸的长远考虑,先是逼献帝迁都许都,以此来达到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到达许都后,曹操不仅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还大肆为其部下加官晋爵,到处为自己安插亲信。使得朝廷大权旁落,一应机密要务都要先禀明曹操然后再奏知天子。随着自己的势力日益强大,曹操开始肆无忌惮地提高自身的地位,先是让自己位至公爵,后又自封为丞相。最后,曹操竟让手下表奏天子对自己歌功颂德,说什么“极天际地,伊、周莫及,宜进爵为王”。献帝那敢不应,遂即册立曹操为“魏王”。从此,曹操“乘金车,驾六马,用天子车服銮仪”。不仅如此,还“冕十二旒,盖魏王宫”,称孤道寡,位至极顶。使得汉献帝早就成了“聋子的耳朵”,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

除此之外,曹操还多次假借朝廷、天子之名征讨各路诸侯。他先后剿杀了吕布、袁术、袁绍父子、张绣等势力,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域。在朝廷上下他也是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排斥异己的手段极其残暴,狠如毒蝎。有一次,献帝实在是忍受不了曹操的淫威,就用自己的指血写了一个“衣带诏”偷偷地交给了国舅董承,请求国舅想方设法铲除曹贼。董承先后联络了刘备、马腾等七位忠义之臣,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反曹。不料事情败露,除刘备、马腾早离许都外,其余五人都被曹操满门抄斩,就连董承的妹妹董贵妃曹操也不放过。为了严密监控献帝与大臣相会,曹操还命曹洪为御林军首领,拨三千嫡系部队到御林军严把宫门,并下令:“但有皇室的外戚宗族,没经曹操同意一概不能进宫面圣。擅进者格杀勿论,把守不严者与其同罪。”就这样,曹操把汉献帝软禁了起来,刘家王朝已变成货真价实的曹家王朝。以至于曹操死后,其子曹丕能够轻而易举地推反汉朝自立大魏。

东汉末年的刘家王朝,已是日簿西山,渐至没落。尽管如此,天下人仍然将大汉视为正统。因此,曹操如果急不可待地凭靠武装政变来推反大汉政权,势必会招致绝大多数人的反对,曹操就会陷入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境地,各路诸侯也就有理由将曹操作为攻击的对象,也就有可能联合起来共同抗曹。所以曹操并没有急于“改朝换代”,而是用“釜底抽薪”的办法一步步地瓦解大汉天下。正如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所说的那样:“明公(指曹操)所以能威震四方,号令天下,皆因奉汉家名号也。今诸侯未平,若行废立之事,必起兵端矣。”于是,曹操就采取一步步夺取朝廷大权,翦除天子羽翼的方法来架空献帝,逐渐使天子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就失去了反抗他的能力,陷入一种“叫天天不响,叫地地不灵”的孤独无助的地步,而任他摆布和宰割。等到时机一旦成熟,便取而代之完成自己的千秋霸业。



断退路招降兵  吕蒙意在抽薪

军心散粮草无  关公气数已尽

吕蒙用“瞒天过海”之计巧夺荆州之后,并没有马上奔樊城与关羽决战。而是利用关羽与驻守公安、南郡的傅士仁和糜芳之间的矛盾,乘隙捣虚说降了二人,占据了公安和南郡,并且还杀死了关公派到南郡催要军粮的特使,这就等于断了关公的粮路和退路。然后,又在荆州传下号令:凡荆州诸郡,有随关羽出征将士之家,都不许吴兵搅扰。不仅如此,还要每月按时发给粮米,患病者要派医生前去诊治。因此,住在荆州的蜀军军属无不为吕蒙的恩惠所感动,全都没有逃离荆州。

不久关公派使前来议和,许多蜀军军属都来询问随征将士的安危。并让蜀使或带口信或捎书信给自己的亲人,都说家中安然无恙衣食不缺,吕将军如何宽宏仁义,如何抚恤关怀。蜀使回去后,樊城那边的荆州籍将士也同样都来打听家中的情况。使者据实告之,将士们一听家属都倍受吕蒙恩惠,其斗志一下子低沉了许多,都言归心似箭,无心再战。

一看求和不成,关羽就亲领大军杀奔荆州,欲从吴军手中夺回失地。吴将蒋钦、韩当出城迎战关公,都战关公不过,一一败走。就在关公想乘胜追击的时候,只见山坡上人声鼎沸,一面白旗迎风招展,上写:荆州土人。旗周围的人们都在高声大喊:“荆州人速来投降。”还有好多原来驻守荆州的荆州籍蜀军将士,站在四面山上呼兄唤弟,寻子觅父。就在这一声声呼唤声中,军中的荆州将士全都应声而去,开小差跑回荆州。关公根本就制止不住,没有多大一会儿关公手下就只剩下三百余人。关公一看军心已是大乱,便只好退至麦城等待援军。而吴军马上就将麦城团团围住,在后来的一次突围中,关公被吴将擒获,最后死在了孙权之手。这就是俗话说的“关公走麦城”

为什么在夺取荆州之后,吕蒙没有去和关公直接决战呢?这是因为,当时的关公并没有因荆州失守而蒙受多大的损失,其兵力和气势依然还很强盛。如果此时和关公交战,吕蒙并不具备十分的获胜把握。于是,吕蒙先占领公安、南郡两地,以此来断绝蜀军在粮草、兵力上的后援。然后又用拢络军属人心的方法,使得蜀军中荆州籍的将士斗志消沉,无心再战,纷纷弃军而跑。吴军趁机并力追杀,没费多少周折就将赫赫英名的关公彻底打败。俗话说得好,众人捧柴火焰高。没了粮草、将士,关公就等于是一团没了薪柴的死火,不仅很快就会熄灭,甚至还被对手踢翻了“釜”,倒干了“汤”,落了一个一败涂地的结局。

[注释]:

1.混战计:混乱战势中采用的计策。

2.兑下乾上:出自《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履》卦。兑属阴为柔,乾属阳为刚,其意为柔能克刚。也就是说,此计虽非直接对抗之策,但一样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混战计/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