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的自述

01

作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也一直活在攀比的阴影中。

看到这句话,你肯定要嗤之以鼻,别人家的孩子也会觉得攀比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吗?不是每天活在别人的羡慕和家长的欣赏之中吗?

但是作为“别人家的孩子”,看到同伴们以为我不好相处从而望而却步会感到失落,听到家长赞扬会有“下次不努力就会被评判”的压力,这种心理毋庸置疑,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一种常态。

况且,“别人家的孩子”眼中,也会有让自己仰望的“别人家的孩子”啊。


02

其实,并不见得有多么优秀。只是,学生时代总以学习成绩来判定一个学生是否合格。

而我明明不擅长于组织活动,也什么才艺都没有,却因为写得一手比较工整的字被认命为学习委员。该做什么倒是没多少印象了,每科作业也都有课代表收集,学习委员更像是一个挂名的花瓶,有名无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于这个头衔,被各方面的人几多提及。

比如,家长会对同学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棒,数学考了将近满分呢,作文也写得这么好,你看你,语文都没上90,你啊,多向她学习。

比如,老师会说,你看谁谁谁,她做的作业多齐整,你的呢?写的字像蚯蚓一样,我都认不出来写的是什么。你认得出来吗?

比如,同学会说,你真厉害,明明看你也没多用功学习,可成绩还是这么好,是不是暗地里用功啦?

每次去到小伙伴家里,听到对方父母的称赞,都会不好意思地笑笑,接着罗列小伙伴的优点长处,说着“我还要向她学习呢”,小伙伴则在父母身后对我扮鬼脸;

听到老师在班里的公开表扬也不能受之坦然,只因为我从小也是写字歪歪扭扭被强逼着上了几次书法课;

听到同学们的评价,也是暗戳戳地在心里无奈地决定某天晚上得开个手电筒假装看一下书……

  

03

在成绩至上的环境里,渐渐地也感到疲惫,有时发挥得不好,别人的眼光就不太一样了。这时候也会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胜过于在意自己的得失心?为什么一次失败就无法坦然站起来,而是要以双倍甚至加倍的心理压力面对下一次考试?人这一生就是在不断攀比吗?还是只有学生时代会这样?会不会还没等学生时代结束,我就已经迷失在这种心理压力下面,也不再是“别人家的孩子”了?

这种想法在脑海里浮现出来,我竟有种异样的轻松。

“平常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多压力”的结论在漫长的岁月里慢慢发酵,付诸于实践之后,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少,我也越来越安静,沉迷于兴趣和爱好,不再专一于学业。

这样的结果是,老师们痛心疾首,三番两次找我谈话,在学生手册里写道:“有时甘于平庸会让你接近于冷漠。”我惊讶于老师对我的高看,也有些内疚。因为一些幼稚的想法就在现实面前望而却步,因为害怕自己不能一直保持名列前茅所以选择了“一般般”,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选择了逃避。


04

其实,家长的称赞,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羡慕,都是一种鞭策啊,鞭策自己要更加向前,往更高的山峰攀爬,去更远的地方看世界。

他们每次有意无意提起的“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在不断地激励自己的孩子,想要得到胜利的糖果,就必须不断像前面的人学习,直到超越对方,冲向终点。

而自己作为暂时跑在前面的人,不仅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还要警惕好高骛远和信心膨胀,如果只在意跟别人盲目地比较,一昧地看到自己拥有的,别人没有的,就会被自负蒙蔽了双眼,容易失去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所以,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更需要不忘初心,恪守不渝,不要被别人的比较冲昏头脑,得意洋洋,更不要迷失方向,害怕坚持不了而丧失信心。


05

罗曼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无论是在读书生涯,工作阶段,还是在家庭生活之中,都会面临一些无可避免的比较。这个时候,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终其一生,我们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但有一点我们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碌碌无为,有些人功名成就,但只要人生无憾,幸福美满,又何必去计较一些身外之物呢?

所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都要以自己的本心为主,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是否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要不忘初心。这样,不管你是“自己家的傻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孩子”,都会为自己的每一次进步而喝彩。

那个在老师、家长,甚至在自己眼里,都要比自己要优秀得多的人,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优点,从而把他们当做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就是我——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想要跟你们说的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人家的孩子”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