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悦丹:大部分人都有拖延基因,就看你怎么用

战胜拖延找卢悦丹

基因是什么?它就是一串代码。

只是这串代码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

那进化留下来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最能适应自然,更利于繁衍的那些代码了。

很多基因留下来的特性,虽然过去是好的,但是放到现在却是拖延的温床。

1、贪婪与懒惰

为什么我们早上就是喜欢赖床,喜欢瘫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这就要追溯到我们的祖先了。

原始人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出去狩猎,往往很难打到猎物,常常饿着肚子,而一旦打到了猎物,就会立刻吃到肚子里。

出去狩猎是危险的,尽量多呆在洞里才是安全的。他们也无需勤劳获取更多,因为就算获取了多余的也没有办法储藏。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饿了才去觅食,饱了就一动不动,降低能量消耗保存体力。

同时,那些时候物质信息匮乏,而得到更多信息的人会更有能力活下来。比如更清楚野兽出没的动向,水源的位置等等。

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看到什么新鲜的都会收集起来。所以我们对收集更多东西,看到新鲜的东西都没有抵抗力。

(图片来自网络)


2、即时享乐

在过去几千年中,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是在与生存作斗争,面临很多危险与不确定性,没有人知道能否活到明天。

把食物留到明天吃是不现实的,因为明天要么食物不在了,要么人不在了。

所以那些追求及时享乐的人反而更可能活下来并且留下后代。

而基因也是通过这种及时反馈的代码,来保证自己世代相传,永垂不朽。

3、对时间不敏感

过去几千年,人们对时间的理解也就是白天和黑夜。虽然我国很早就用“日晷”,后来又有了“漏壶”,但是这些东西也不是普通老百姓会用的,绝大部分人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每天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干农活,做事的周期以年为单位,很多时候是闲的,没有焦虑感。

(图片来自网络)


一百多年前,钟表开始普及,但是钟表还是挂在墙上,珍藏起来,更多用于显摆,而且也没有普及到人手一个的地步。

而时间的普及,只是最近几十年的时间,手机上,电脑上,墙上,到哪里都能看到精确到秒的时间存在,人们清晰的感到时间的流逝。

我们的几千年进化后的基因,天生对时间只是粗线条的理解,而当我们不得不关注时间,把工作分到小的时间单位上,这是原本就不擅长的事情,当然拖延也就自然而然了。

4、拖延基因

很多专家学者也在孜孜不倦的研究拖延基因,也证实过有些基因更有拖延倾向。

比如在2018年,Schlüter等人就发现杏仁核和拖延症之间有联系,并在当时的研究结果中表明,有拖延倾向的人,其杏仁核也会更大。

(图片来自网络)

在2019年《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拖延症相关的控制通路与大脑中的多巴胺释放有关,Erhan Genc等人找到了影响大脑多巴胺释放的基因(简称TH基因),而且发现和女性女性T碱基有关。

所以拖延或多或少必然受到基因的影响。

但是基因是无法改变的,很多行为无法不受基因控制。就像是种子赖以生存的土壤,拖延会在土壤中滋生,我们想做的事也要在这样的土壤上生长起来。

5、怎么办

既然基因原本就有这样的天性,那么顺应天性,遵循自然,才能事半功倍。

捆绑享受:你一定有一件非常想去做的事情,比如买零食吃。这时你可以把做这件有诱惑力的事情和你要完成的任务捆绑起来,比如做完某件事或专注一个番茄,就立刻去吃想吃的零食。

时间感培养:很多人有个误区,在自己时间感还很差的时候,猛的去读很多高效时间管理的方法,结果把自己逼崩溃了。

更自然的方法是先培养自己的时间敏感度,一步一步来。当你对自己工作的事情时间把握相对准确后,再来说高效时间管理的事情。

只做一件事:既然懒,那就别做那么多事了,只做一件事。

我是卢悦丹,带你战胜拖延,掌控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卢悦丹:大部分人都有拖延基因,就看你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