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赋予我的力量

回老家翻阅以前的日记,厚厚的一打本子,从小学5年级开始,一直到考上大学。虽然没有每一天都写,但是从来没有间断。

我以为,我对文字不够热爱,不够执着,不够虔诚。殊不知,那一个个冰冷的汉字彷佛有了生命,温暖了我的人生。原来我一直热爱着文字。

起初写日记,文字稚嫩,是在把琐碎的日子用流水账的方式记下来。这一阶段的文字,简单直白的文字间都是直来直去的情感。今天跟哪个好朋友吵架了,于是对她恨之入骨。明天和她和好了,又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那时候的我会因为成绩不好而难过;会因为一本小说而痴迷;会因为别人比我好而心生嫉妒……文字里流露出来的都是真实,没有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也没有掩饰自己的小心思和内心的阴暗面。不喜欢的人和事,就会在日记本上极力贬损,喜欢的人和事,又会捧上天。

记忆中我在生活中似乎并不是那么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观点的人。现实生活中的我很内敛,似乎对很多事情都不置可否,说得最多的话似乎是“我也觉得”。现在初中同学聚会,谈起初中的印象,同学对我的评价是:“全班最文静的人。”可是文字里的我是另一个我,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一笔一划的堆砌中,我的心灵得到了释放。这就是文字赋予我的力量,它让我能够淡然地面对一切,因为我内心的火热早已倾注在文字中。

大概从初三开始,我的文字开始由叙事转向抒情。大概是抒情的散文看得多了;大概是心思更加细腻了;大概是更追求笔下文字的华丽了;总之,这一阶段,多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欲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蓝天,白云,清风,流水,皆是我笔下常客。我会感动于一朵花开,感伤于一叶凋零,清风明月,一草一木,常常让我心生涟漪。

我的情感不再那么直来直去,忧伤变得淡淡的,欢喜也变得淡淡的,抒情也变得百转千回。看着这些文字,我暗自惊叹:这居然是我写得文字?那么优美的辞藻,那么含蓄的抒情,那么陌生却又熟悉。依稀记得,高中的我,开始变得自卑且敏感。那时青春的青涩和张扬矛盾地在我的身上纠缠。明明成绩不好很伤心,却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翘课,和一帮朋友晃荡在操场上。当班上没有几个同学拥有手机时,我有了手机。我开始非常关注我的外表,拉同学,不停地买新衣服。我一边愧疚着我的挥霍,又一边享受着这一切带来的虚荣。

可是我的文字里不再那么直白地表达我的喜怒哀乐,我似乎总在掩饰,又或许我不敢直面这样惨淡的现实。现在,从那些淡淡的文字中,我还能读出当时的纠结。我似乎迷失了,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处,我似乎又在文字间探求一种朦胧的美好,可望而不可即。但是尽管如此,当时写下的这些文字一定是我心灵的慰藉,它给我开辟了一块疆域,能够让我在里面无病呻吟,强说哀愁。

直到高三,我似乎变了一个人。扎起披肩的长发,把手机交给爸妈,把座位换到一个角落,跟一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沉默学霸成了同桌。还记得那一盏照亮黑夜的台灯,它陪我奋战到深夜。还记得清晨五点钟的微光,和那日日在耳边响起的英语听力。我的文字里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我知道了我的方向,只有前行,才能到达远方。我在我的日记本上写到:“只要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高三高四留下的文字多是在计划在总结,在忙着为每一次进步欢喜和每一次退步悲伤。从文字中,我窥见那个在田径场一圈圈夜跑的我,我在心底给自己一遍遍打气,这些是支撑着我走下去的动力。在那些艰难却又充实的美好岁月里,文字一直都在,我一直都觉得温暖。

掩上笔记本,我从深深的回忆中抽身。回到现实,回看这几年我写下的文字,好像结合了三个阶段的特征。文字变得质朴,抒情不那么直白,其中多少带着些理性的思考。这就是我的文字,带着我的独特烙印的文字。或许不够华美,不够深情,不够严谨,但是它是属于我的。它带着我的生命的底色,在我的生命里闪烁着华丽的光彩。

此生,有文字相伴,是一大幸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字赋予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