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他人:如何读懂作者的内心

理解他人:如何读懂作者的内心
思维导图

什么是合格的阅读理解,你既要读懂字面提供的基本信息,也要读出作者没有明说的隐含信息。但这些仅仅是合格,高明的阅读者,还应该有能力理解作者的本意,或者说他的内心。

写作常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类似公文的被动写作,比如你写邮件,不得不写,而且写的内容也不由你定。把你想说的事情写清楚是你的目的。

但是绝大部分专业写作者在写作上,则有很大的选择自由。他们写作的目的一是要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二是要描绘他们的时代和周围的事件。

当然他们不是没有感情的摄像机,只懂得记录,而是要把自己对外面世界的看法告诉我们。讲回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我们也有要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需求,我们也有对事件发布看法的时候。因此学会通过别人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内心,也就掌握了成功地把自己的内心表达清楚的技巧,也很容易赢得大家的共鸣。

以人为线索展开课程的内容,用著名作家茨威格来做个示例,带你理解,什么叫理解作者的内心,以及怎样才能理解作者的内心。

茨威格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喜欢他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他的文笔能打动人,觉得这和他非常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擅长心理描写有关;其次因为他有思想,是一位理想主义者。

茨威格的第一本书是《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讲了十几个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比如滑铁卢战役、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太平洋的发现、加州淘金热等等。

看完了、了解了这些故事,只能叫完成了合格的阅读理解,还没有走到理解作者内心这一步。

理解茨威格的瞬间,是被书中这段话打动的那个瞬间"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读完这本书,就体会到,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关键时刻指望得上的,一种是指望不上的。于是,就要立志要做第一种人,用作者的话讲,就是凡人要在伟大的事业中寻求不朽。

第二点感悟是,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时刻,在出现之前,都有长时间的酝酿和势能的积累。但是绝大部分人只能看到那一瞬间群星的闪耀,而忽略了之前的准备。于是,就从年轻气盛时候的机会主义者,慢慢变成了一个踏踏实实做准备的

人。

正是因为读到了这一层,这本书对多数人的影响很大,而且书中的内容能让人几十年来记忆犹新。

当然,不同人读茨威格的书,会有不同的评价。

比如,一些人就批评他加入的心理活动虚构成分较多,不像是严肃的历史读物。另外,他们不喜欢作者在书中流露出的英雄史观和机会主义倾向。

看来,《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的主角并不是那些他描写的历史人物,比如拿破仑、亨德尔或者歌德,而是茨威格自己。茨威格写这本书,目的根本不是写历史书,也不是写传记,他是在写他的思想。

世界上并不缺历史书,并不需要在书架上增添一本标准的历史故事书,而是需要一本鼓励市民阶层的年轻人能够通过净化自身,让自己高尚起来的书。

茨威格通过这本书,表达了他这份苦心,读懂了这本书的标志是理解了作者的想法,至于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是否像书中描写的那样,觉得不重要。

如果一个读者自鸣得意找出了作者的一大堆破绽,洋洋酒洒地驳斥作者,最后很得意地给这本书打一个一星的差评,我想他不仅没有读懂这本书,而且读再多的书,也难以进步。从读者的角度讲,通过读书中的内容,反推出作者是什么人,才是读懂书了。从《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读到的是一个对人类世界充满美好理想,同时自己的内心世界特别丰富的茨威格。这个推论,可以从他那本带有回忆录性质的书《昨日的世界》里面得到印证。

那么茨威格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到二战前的奥地利犹太人,一个知识分子。在《昨日的世界》里,他讲述了他所经历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发生的大事,讲述了他和罗曼·罗兰、罗丹等文化名流的交往,并且如何受到他们的影响,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他从来没有梦想出名或者大富大贵,只是想和我们一样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过着今天这样小康的日子,并且自由地表达思想。在20世纪初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短暂平静期的欧洲,确实让人看到光明、和平和兴盛的希望所在。但不幸的是,希特勒上台了,纳粹吞并了奥地利,一记闷棍打在茨威格这个犹太知识分子头上。最终,他不得不离开奥地利,流落到南美洲。在那种背景下,他写了《昨日的世界》一书。

虽然我们今天知道二战的噩梦在1945年结束了,但是当时在他看来,过去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有了,人类文明结束了,他所有的理想都破灭了,于是他和妻子双双在绝望中自杀了。

这些内容你听了,你可能依然无感。虽然今天媒体上时不时地在提醒人们珍爱和平,但是世界承平日久,很多人早已好了伤疤忘了痛。

说起战争和法西斯的恐怖,大家不过觉得那是数字。再多的真实的历史书、再多的血腥的纪录片,其实都难让人懂得那个年代的恐怖。

但读《昨日的世界》,却深深体会到了那个恐怖的时代给人带来的绝望。

今天全世界的中产阶层,其实处境和两次大战之间的茨威格没有什么不同。如果真遇到了茨威格的厄运,结局也未必会比他更好。

今天西方知识阶层,正是因为了解了这些,才会反对排外行为(主要是排挤穆斯林),不少美国人对特朗普的言论和行为非常防范。从这个结果来讲茨威格作为一个表达者,也达到了目的。

分析理想主义者罗曼·罗兰的作品,垮掉的一代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发现,那些作品里的主人公,其实都是他们自己。他们为什么要把小说里的人物塑造成特定的式样,其实他们并不是想编一个故事让我们在茶余饭后挤出两滴泪水,也不是想通过情节牵引我们的好奇心,而是想告诉我们,他们当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以及他们所希望的世界的样子。

阅读理解到了深层次,其实就是从读书,上升到读人。其实,这套用于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方法,也可以迁移到对其它艺术作品的理解上。雅克·路易·大卫是欧洲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开山鼻祖,他的画人物形象都高大孔武俊美,即便不知道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能感觉出对英雄的讴歌。

当然探究时代背景,我们也能了解到,大卫的作品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因为他身处法国大革命时代,那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新时代。而且,欧洲文学、绘画和音乐是同节奏发展的。等到19世纪后期,法国绘画变得温情脉脉,欧洲那个时期的文人,像我后面会介绍的雨果、拜伦、雪莱等,作品也同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再往后,欧洲涌现出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同期的音乐和绘画也是如此。

小结∶

通过读书中的内容,反推出作者是什么人,他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是阅读能力的进阶。学科之间相通的特点。通过读书,读懂人,读懂时代,是我们阅读的目的。反过来,通过一个时代的艺术和音乐了解时代,也能有助于我们自己的阅读和写作。

总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解他人:如何读懂作者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