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初学|为什么我们要学外语?

这篇文章写在我刚上完第一节韩语课的时候,从新走进一门外语的视角,联想到了非外语专业者为什么要学外语这样一个话题~



昨天我报的韩语网课终于开始上课本第一课了,前前后后听了有两三遍发音课,然而一上课还是手忙脚乱,发音磕磕绊绊。

这节课只学了几个最最基本的语法,却解开了我以前奇怪过的一个问题。

今年上半年看produce48(韩国举办的韩日联合选秀节目)时,有一些日本妹子在舞台上用不熟练的韩语向观众致辞,我留意到,日本妹子说韩语时常常能听到句尾出现“mu ni da”这几个音节,而韩国妹子说话时句尾一般是“ni da”,很少听到“mu”这个有些突兀的音节。当时我还没开始学韩语,只是觉得奇怪,难道日韩妹子用的是不同的语法吗?

直到学第一句语法时,我也不由自主地读出了“mu ni da”……这熟悉的感觉立刻像柯南的闪电一样穿过我的太阳穴(?)

原来是“ni da”的前面有一个需要把嘴巴闭上的收音,产生了类似于“ham”、“kam”中m的效果,我们初学者在连起来说得较快的时候,就容易冒出一个“mu”音(比如谢谢:kam sa ham ni da变成了kam sa ha mu ni da)。而韩国妹子的收音连接流畅,听起来就像介于“mi da”和“ni da”之间的感觉。

日语中没有收音的概念,而且发音 “横平竖直”(五十音图给人的感觉),很多妹子可能还在小纸条上抄写了注音,所以更容易念出这种效果吧。

(我的韩语知识还非常非常非常少!如果猜错了我就改!!)



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小发现就让我接下来出门时高兴了一路。这也是我在学日语时就想写下来的一个话题:为什么学外语时会感到开心?我们为什么要学外语呢?因为成为初学者后,收获了太多次“发现的惊喜”

在学日语以前,我也看过不少日剧,但除了大家都会说的一些口头语之外并未收获额外的语言知识。自从学完五十音,进了新手村以后,突然感觉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虽然很多单词我还是不认识,语法我还没学到,但这些都变成了可吸收的知识,而不再是无法理解的陌生字符。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我那时还喜欢上了日本综艺,加上日剧、动漫、日语歌这些,平时能听到看到的日语材料非常多。这些番组中母语者所使用的表达已经是语言的“完成体”。

而我们外语学习者是从语法开始学,也就是将语言中的规则和规律告诉我们,一层层在脑海中搭建起语言体系,相对于母语者的学习顺序是不同的。比如学到某个程度之前不会接触动词变形,某个程度之前不分辨简体和尊敬体等等。

那么一边接触着语言的“完成体”,一边慢慢学语法,过程中就常常会有解谜的感觉。

“常听他们说这句话,原来是这样变形得来的啊!”

这样细小的快乐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尤其在初学阶段,最基础=最实用,大概每天都要路过一下“新世界的大门”,这也是我觉得学语言最令人开心的部分。



继续联想,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学英语的感觉不一样?

英语伴随我们的时间最长了,有从小就把英语当作优势学科的,也有大学毕业前仍在与四六级苦战的,但大多数人对英语的感情都没有太强的自信感成就感。我也是这样,清楚地知道自己擅长的仅仅是应试英语,至于有需要时到底敢不敢开口,全凭当下的勇气和脸皮了(惨烈)。这可能也是英语学习行业最为发达的原因之一吧。

把学习历程对比了一番,抛开学习动机的话,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在关键的中学阶段,没有大量接触英语文化产物。其他语种学习者大多为兴趣导向,总有看不完的有趣内容,而英语接触最多的反而是课文和阅读题,不由让人疑惑,这门语言真正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呢?

无论是美剧里奔放的口语,还是英语原文报刊、杂志,都与我们所学的范围有一定差距。我们学到的一个语法,只是对应习题的一个知识点,实在有些支撑不起“发现的快乐”。

我始终相信感性可以引导行动,能学到什么程度是和兴趣挂钩的。以前看美剧《破产姐妹》的时候,放下手机感觉自己也能那样酷酷地说一长串吐槽。这种冲动感不在于单词是否掌握、语法用不用得对,而是你知道了这个语言的氛围、场景、情感,这才是语言的本来面目。认识它、喜欢它,就能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这篇随着联想写下来,写了很多关于语言学习的感性体会,并不算有指导意义的干货。但我觉得方法论只是一方面,随着学习深入而增加的想法也很珍贵。

我们每个人都接受了很多新知识,但这其中有多少是自己主动发现的呢?哪怕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自己发现与别人告诉你的体会也完全不一样。

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在生活中得到“发现的惊喜”,不妨试着学一门语言,了解一下这个与万物充满奇妙连接的宝藏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韩语初学|为什么我们要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