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的认识和应对】

【“自残”的认识和应对】

一、受伤的女孩

她是咱医院睡眠心理中心的一位来访者。她是一个看上去很文静的女孩子,通过预约登记本,我了解到她的名字叫晓文,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她低着头坐在我的对面,开始的时候很拘谨,我微笑着对她说:“是不是对医生有些顾忌呢?”她抬起头,眼里有一些泪花,哽咽着说:“不是,是我有一些见不得人的事。”然后她掀起她的衣袖让我看,我顿时惊呆了,她的胳膊上满是伤痕,伤痕分明是割上去的,有旧伤,也有新伤,密密麻麻的。“这……”我示意她说下去。

她便开始讲起了她这么多年来压抑在心里的苦楚: 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本来童年在我的记忆里是非常快乐的,他们都那么喜欢我,基本上什么愿望都能帮我去实现。当时我们的家境并不是很好,记得有一次,我看到有一个小朋友买了一个很好看的玩具,我叫嚷着要我父母去给我买, 可是那个玩具太贵了, 我父亲当时对我说:“ 过两天再买好吗?” 我没有同意,又哭又闹,最后父母终于妥协了。总之,似乎整个家庭都在围着我转,当时有一种很幸福很满足的感觉,虽然有的时候也会愧视父母无奈的眼神。有一次,父亲竟然动手打了我,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我当时似乎一下子绝望了,感到自己没有再在这个家里呆下去的必要了。我把正拿在手中的一本书朝父亲的脸上撇去,然后撒腿就跑出了家门。我边哭边在大街上走着,街上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可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来问一问,我当时想:为什么现在的父母对我这么不好?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这么冷淡?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关心我?我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失望,不知什么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左胳膊已经被自己的右手指抠出了一道血印。但是当时却没有感觉到一丝的疼痛,却产生了一种快感,似乎这样很舒服。后来父母找到了我,但是从那以后,我的性格变了很多,我不再喜欢和别人交往,每天都很忧郁,心里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但是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块大石头究竟是什么,我自己也不清楚,也许是希望能有人理解吧?这样,我变得越来越孤独,同学们也发现了我的变化,竟然给我起了个绰号,叫我“独行女侠”,我当时那个气,但有什么办法,每个人都那么想。回到家,父母只问我学习,我越想越气,在学习的时候,拿起桌上的小刀就在自己的腕上划了下去,看着一道血迹出来了,我竟然笑了,而且笑出了眼泪。我知道自己的心在流泪,在呐喊:“这个世界怎么能这样对我?” 从那次起,我便一有不顺心的时候,就用刀割自己的手腕,仿佛只有这么做,才能发泄我的怨恨,我的不满。前几天我又和父母吵架了,因为他们发现我的成绩直线下降,说我不争气,说什么离高考仅剩一年,时间不长了,怎么还不知道努力呢?我当时气极败坏地说:“你们就只知道我的成绩,难道除了成绩以外,就不能谈点别的吗?你们不配做我的父母!”爸妈当时愣在了那里,不知所措,我哭着跑进了自己的房间。又开始用刀划自己的手腕,当时父母在外面一个劲地敲门,我也没有给开,他们急了,也不知怎么弄的,把门打开了,发现我的胳膊在流血,他们吓坏了,父亲抱起我就往外跑,到了医院医生简单包扎了一下,然后就回来了。第二天我一天都没上课,父亲给我请假说我病了,在家看了我好几天。我想:我才不会死,我只是觉得那样做感觉很好。可是现在我的心情却感觉变得更沉重了,特烦!根本听不进去课了。当她说完这些时,长出了一口气,似乎轻松了许多。然后看着我说:“医生,我知道我不正常,心理有毛病,所以我才来找你,希望你能帮帮我!”……

二、自残的概念

自残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一般来说,对精神的伤害难以觉察,因此,如果不特别指明,自残仅仅是指对肢体的伤害。自残的最极端情况就是自杀。

自残行为并不少见。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过自残的念头,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已。

现代社会很流行“自虐”这个词,明星们动不动就拿出“自虐”这个招数,让更多的人注意自己,就连旅行社也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还有一些人竟然上网发表一些自虐、施虐经验或是发表一些“自杀自虐自残”的图片,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并成立自己专门的网站、俱乐部。这样滥用“自虐”进行炒作,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

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快感”。

伤害身体会痛,但自残者常认为:“伤口一点都不痛,心比较痛。”自残,大多数都是不理智的行为,对身体极其不负责的行为。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自残,都会被认为是心理不成熟或不健全的表现,难以被社会接受。在自残者走入社会的时候,社会可能会因为担心自残者的脆弱或另类而在很多方面厌恶、限制或拒绝。

三、自残的原因

1.心理学根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人有多层次需要,而需要是不断发展递增的,发展需要受到抑制的时候,人会感到痛苦。这时候发展需要会转化成压力,造成人的焦虑、紧张和烦躁。发展需要可能会异化,造成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而自残正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一些人会习惯于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

2.童年的创伤

日本一项调查显示,儿童和少年时期遭受过精神暴力的人,实施割腕等自残行为的风险约是普通人的9 倍,经历过家庭破裂或在学校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也较容易自残。

各种资料中显示,不少自残的青少年,都有过童年的不幸,例如父母的离异,家庭的暴力,在学校常受侮辱、嘲弄等,自卑心理严重,自我价值感低。童年的不幸致使长大后对自己的否定固化到脑海里,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当压力困难出现时,也就会不自觉地采用自残的消极方式来解决问题。

3.现实的压抑

人的心理承受力都有一定的限度,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生活节奏快,学习负担重,而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状况、承受力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孩子在父母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中,不停地受挫,体验着挫败感,常常感到无助和无能,时间长了就会失控和绝望,产生心理危机,部分学生就会通过惩罚自己来处理问题,即把感情的痛苦转化为身体的一种形式,以减轻情感的痛苦和压力,缓解愤懑和紧张,从而防止自己做出更糟糕的事情。

4.寻求关爱和关注

调查发现,人际关系淡漠、亲子冲突、伙伴关系紧张、失恋、单相思、对于力量的崇拜、学习压力、人生的消极情绪等等,每一条,几乎都能成为青少年自残的理由。但是这些原因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因为自卑,经常自我否定或者自我挫败。他们陷入了情感的孤独,在没有人能理解他们的情形下,他们不得不用自残的方式引起亲人的注意或控制亲人,来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5.人格因素

有的中学生对批评、挫折非常敏感;遇事情绪化,易冲动;有的自卑,对生活失去信心,长期处于焦虑之中,又无力改变眼前的一切,就会采用自残的方式释放心理压力;还有的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抑郁或创伤应激后反应,解离性疾患,冲动控制障碍等,在遇到压力打击时,也会反应消极,冲动行事,进行自我伤害。

6.青少年时期的特殊心理

目前人类最大的感受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压力、挫折、困难和失败,成人一般都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排解和转移。但处在13、14 岁年龄段的青少年是个弱势群体,心理、生理发展还不成熟,并且处于“精神断乳期”和“心理断乳期”,同时,又是身心发展“风暴期”。一方面认为自己长大了,有自己的人生观,可以独立面对社会,做自己的主人;另一方面处事中又显出幼稚和无力、无助,这对他们的打击和挫败,就会出现焦虑急躁的心态,进而就是行为的不能自控,出现自残行为。而16、17 岁的“大孩子”,是自我意识形成和自我认同确立的时期。这时,情绪敏感而复杂,不稳定,易冲动自尊心强,又带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表现为过于关注自己的外表和行为,不安于平庸和过度的平静,奢求刺激中获得快感,这时如果自我同一性没有得到确立,处在情绪不稳定时,走极端的行为也会是他们中一些人选择的方式。

7.生理因素

自残者往往极容易生气、冲动、焦虑、好斗,医学研究表明,这可能与他们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较少有关。一些易发怒的人,如果大脑中多巴胺含量正常,他们会向外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含量较少的人则会通过自残或自杀的行为把心中的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这表明自残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生理基础。

四、自残的心理动机

1.断绝期望

很多人都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他们往往会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挫折。对于一些他们已经失去信心的事情,由于他们存在较好基础,不可避免还是有一些欲求或期望出现,自残往往也为了斩断这些来源。

2.焦虑转嫁

焦虑、紧张、不安、痛苦等得不到化解。自残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自残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一些人会习惯于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

这是自残者最常想达到的一种效果。当个人有太多负面情绪,包括对外界愤怒、强烈的焦虑或挫折感,就可能把自残当成应对压力的方式。特别是求学的青少年和儿童,因表达、处理情绪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常用自残行为来减轻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应多注意。

3.获益策略

为了获取其他东西。比如敲诈、获取保险赔付等。另一个明显做法就是为了逃避惩罚而进行的逃避性自残。罪犯往往可能自残。特别是小偷,往往这已经成为惯偷早就计划好的行业脱逃手段,甚至团伙规则。在帮派中,为逃避惩罚而自残的现象也比较明显。逃避性自残也体现为为某些不作为或不成功找借口等。舍车保帅,以自残换取生命也是一种策略。

4.兴奋点短路

自虐的快感。一些人会从痛苦中感到放松、刺激或兴奋。他们会习惯性地自虐。自虐中对肉体的伤害就是自残。

5.外界压力

许多外界压力会促成自残。这时,自残是被迫的,自残者并不愿意自残。伤害与否取决于外部意志。比如以肢体伤害为标的的赌博履约等。再如被黑恶势力强迫自残等。校园暴力中自残现象也不少见。

6.自我惩罚

对自己较无自信,或容易自责的人,会用自残来表达对自己的愤怒,以及惩罚自己的不是之处。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过度要求与批评,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个过度严苛,让孩子变得自卑,未来遭遇挫折或表现达不到父母要求时,容易用自残来惩罚自己。

7.吸引关注

自残者身边不乏有关切他的家人、朋友或教师,但自残者每每让关切者感到疲累、挫败,甚至让人不想理会,因为他惯以自残行为操弄他人或吸引关心,甚至控制身边重要的人。

8.标榜独立

当对方要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例如亲密伴侣要求分手、老板要炒自己鱿鱼,这时出现的自残行为是为了表达独立自主,显示只有自己能掌控自己,对方是不可能控制他的。

9.抵抗解离

解离状态是当人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时,会让自己变得麻木,希望能忽视痛苦。但麻木也让人失去活着的感觉,因此借着自残,让自己感觉痛楚,重新取得活着的感觉。

10.抵抗自杀

这项功能乍听吊诡,其实也合理。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个程度,自残者可能考虑自杀。在尝试自杀前,如果以自残来减轻某部分负面情绪,就可能远离自杀。因此,自残或许是自杀的保护因子,提醒自己或他人,的确有心理困扰,必须积极面对与处理。

11.追求刺激

人体受伤时,脑部同时分泌“脑内啡”,让人产生欣快的感觉,将痛苦驱除。有时候,自残也会引发像坐云霄飞车或高空弹跳的快感。青少年集体公开割腕,常常是用这种自残行为,一同追求快感,并借以建立同侪认同。

五、自残的应对

再来谈谈文首那位受伤的女孩。

我对她说,我一定能帮她,并告诉她,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叫成长,因为有了问题就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解决了,自己才会长大。所以,她并不是不正常,只是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了现在这个问题。我让她回去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她产生了现在这个行为,我提示她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考虑。

其实,听完她的经历,我已经基本上弄清楚她之所以有自伤行为,是因为父母小时候对她的溺爱,使她产生了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而当她进入初中之后,她的这种心理没有得到满足,父母从关心她的生活转向了关心她的学习。而且, 她已逐渐进入了心理断乳期,急需父母对她的心理需要给予极大的关注, 可是事实上,父母的行为恰恰背离了她的愿望,使得她越来越感到不受重视。加上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己也无法肯定和悦纳自己,这种心理上的失衡无处发泄,但又急于发泄,这样,她唯一能找到的对象就是她自己,每次自伤都使她得到暂时的缓解,但是过后又重新回到失衡状态,甚至比先前更严重。这样恶性循环,应该说不及时解决,对其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天,她如约而至,我和她共同分析了产生现在这种行为的原因,使她明白了客观上产生这种行为的必然性,以及现在存在这种倾向的同学的普遍性,使她接受了自己,并减轻了对自己的消极认识。当然同时我也告诉她这样做的后果会影响自己的顺利成长,增强了她解决问题的动机和信心。我告诉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能真正帮助自己的也只有自己,不要指望其他人会从根本上帮你解决,而且每次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其实会有更好的方法去选择,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不至于伤害自己还无济于事。另外平时多参加一些课余活动,多看一些课外书,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开阔,这样,就不会感到压抑,所谓的烦恼也就不称其为烦恼了。

然后我给她设计了一个方案,即每天让她记录下自己的心态变化,对消极的认知加以反驳。比如“今天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关注自己”,而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则反驳“一个人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关注,因为我也没关注每一个人啊”。

后来,她的父母联系到我,多次沟通并一起学习该如何尊重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他们认可并接受了我的建议。

当然,其间也出现了几次自伤行为,不过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她来咨询的时候都拿出她曾记过的反驳自己的不良认知的内容。因为父母对她的态度也逐渐改变了,她的情绪越来越好了。 大约经过半年的时间,她完全摆脱了自伤行为。

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的状态。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方式来排解是不够的,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并不可怕,但不要封闭自己,当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是完全可以摆脱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的,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丁俊贵

2020年10月19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残”的认识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