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书,择爱——读《书择十本》有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或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书,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书里,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影子;在书里,我们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在书里,我们听懂了自己与现实的对话。曾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如今很多时候,捧起一本书,只为寻得一片安宁,跟随作者让灵魂走在旅行的路上。

      曾经,每当看到某某书单,我总是欣喜地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去看书单里所列都是什么书,那时的我,想读书却不知道从何读起,于是在寻找别人的读书路,在跟,在追。然而似乎跟着跟着就丢了,有些书读不懂,对于我生硬晦涩;有些书没有兴趣,食之无味。如今,读了《书择十本》,我才真正懂得:一个人的读书史就是一个人的生活史。聆听内心的声音,跟着心读,才能读懂自己的生活,读懂自己的追求。书单,那是读书路上的驿站,歇歇脚,采撷几本,继续行走。

      对所有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修行;对教书人而言,读书更是一种修炼。书中,20位教师在以回忆录式的梳理向我们讲述着生活,讲述着读书。童年,少年,读书时(上学时代),毕业后,工作后……书陪伴他们长大,书让他们的内心真正长大。“读书,真好”是他们的心声,也是我们读他们的感悟。

      读书,最重要的是读自己的心。——梁卫星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了阅读:读人读物读事读书。但最重要的是读心,读自己的心。”就是在梁老师的阅读史里,我读懂了什么是读书。生活在改变着读书的方向,内心需要决定了读书的方向。“喜欢”是发自内心的,是内心深处的需求,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往往改变着我们“喜欢”的方向。当远离一天的喧嚣,寻一处静地,拾几页书张,常常边读边想边听,读手中书,想身边事,听心里话。心中所想正是读之所需。

      学科之上是完整的人,教室之外是丰富的世界。——吴小健

      试想我们所教的学科,我们走进的教室,我们眼里看到的是什么?记得有英语老师说过“拿过一本英语课本,翻开后,条件反射性地就去抓单词、抓句子”,老师的眼里看到了这些,心里也就有这些。然而,我们教英语或者说学生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单词和句子吗?英语和语文一样,是一门语言,学习英语,是在学习语言,学习一种交际途径,通过这一途径,更好地去了解、学习外面的世界。推而广之,无论哪一学科的学习,对于人一生的学习,都只是一种途径,一种手段。“帮助学生孕育完整圆融的思考,成就其公民视野,获得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才是教育的核心。

      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张伟

      孩子和成人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要基于人的本质看待孩子,对待孩子。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他还是个孩子”、“没事儿,小孩儿嘛,不懂事”、“小孩儿不懂”……真的不懂吗?我们成人又懂多少呢?“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哲学家是没被扼杀天性的孩子。”孩子的世界是最真、最纯的。“童言无忌”,孩子的所看,所听,所说,都是最真实的。反而我们成人常常不愿意说“真话”,常常行走在“人情世故”里。生活技能上,孩子在跟着成人学;生活情趣里,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感受孩子们身上纯净的天性,从孩子们清澈的目光中寻找生活的信心。跟着孩子学,我们会活得真实,活得轻松快乐。

      读书,读生活,读人生。跟着心的方向读,跟着自己选择的人生路的方向读,读着,读着,就走进了自己的阅读世界。

      择书,择路,择所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择书,择爱——读《书择十本》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