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学记》

图片发自App

《八识规矩颂学记》第一讲:略讲八识心王--第七末那识

原创: 释大愿  大愿法师  10月27日

  第七识末那识名为“我执识”。末那识会一直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错误地认为那个就是恒、是一、是常,是有主宰义的我;执着于那个就是我,就产生我执,是恒审思量第八识的见分。我们说见分和相分,简单说见分就是能认识的主观,相分就是被认识的客观。

  并且第七识末那识,“四惑八大相应起”,“四惑八大”,四种根本的迷惑:我见、我慢、我痴、我爱,四惑相应起;八大是八种大随烦恼会生起。所以第七识一直恒审思量第八识的见分,执着以为那个就是自内我相,所以第七识也名之为染污意。

  第七识因为它执着于自我,所以是我们自我意识的中心。人为什么会自私自利?为什么会执着于我和我所有?原因都是第七末那识的这种执着。我们讲到了恒审思量,第七识唯一的作用,就是恒审思量,恒审思量第八识的见分为“我”。

  事实上八个识都有思量的作用,但是前五识是时常间断的,也没有审虑的作用,所以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意识有审虑分别的作用,但是有时会间断,所以它是审而非恒的思量。《唯识三十颂》对于第六意识的这种审而非恒,就表述得很清晰,上面有说到第六意识,五位无心。偈子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也就是说意识,它一般都是处在一个活动的状态之中。你看我们的念头就没有停过,乃至于睡着了,梦中间都还会有种种的梦中独头意识产生。我们前五识在接触色、声、香、味、触,五境的时候,第六意识也都会相应,也都会生起五俱意识,并且来说,它的范围比前五识更广泛。第六意识与前五识相比起来,生现行的时候,它所需要观待的缘要少一些。

  前五识,你看眼识要生起的话,需要九缘,“九缘七八好相邻”,要九个缘,我们才能够生眼识,“缘虑色尘境”。但是第六意识不需要明缘,眼睛在黑暗的地方,我们看不到东西,但是我们的意识不需要这个明缘,也不需要空间距离这个空缘,也不需要分别依,也不需要现量——它不需要现量地去缘粗大的五尘境,独头意识,它就不需要缘这个,它不需要依这个来作为所缘缘。


  所以一般的情况下,意识都是处在一个现起的阶段,念头一直在生起。但是也有五种情况之下,意识它不起来:也就是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深度睡眠和休克(闷绝)。


01

  无  想  天 

  第一种是无想天。我们学过《地藏经》可以知道,是色界里面四禅九天之一,“舍念清净地”,是修无想定所感的异熟果报。

02

  无  想  定 

  第二种无想定是外道所修的一种世间的禅定。有一类外道,他就错误地认为说,想是生死的根本,我们的意识一直在了别外境,这个是生死的根本;你把这个想心所如果能够灭尽的话,就可以得到解脱,就能够从生死之中解脱出来,这是外道的错误的认为了。所以外道他们就会修这个无想定,就会内守幽闲。

  我们佛教里面有一些人,他没有正确的见地,也会这样子。你看那个卧轮禅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这个能断百思想,其实见地是不对的;“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对境心不起,其实是一种无想定,是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是不对的。所以六祖大师会破斥他,说:“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但是外道修这个无想定成就的时候,不单单是诸想断净;就是前六识心王法、心所法也都不起现行了。他得到无想定的时候,这个心就好像顽石一样,一念不起,百物不思,所以称为无想定,这个时候意识不起。

03

  灭  尽  定 

  第三种是灭尽定。这个灭尽定在佛教里面是指有学圣人——二乘,没有成阿罗汉、没有真正地圆满证缘觉,这样有学位的二乘圣人;或者是舍小向大的阿罗汉,他为了止息劳倦。我们讲过了,那个成就阿罗汉的十六观智,那个十六观智,一直观的时候,觉得比较吃力,那么要止息劳倦的时候,他就会暂时修一下这个灭尽定。

  修灭尽定的时候,作意、受、想,这个心所法都不起现行。触、作意、受、想、思,这是五遍行心所,这个中间它是作意、受、想,都不起现行,所以也称为受想灭尽定。而入的一种最寂静的无心定,称为灭尽定,这个中间也不起第六意识。

04

深 度 睡 眠

  第四种就是睡眠。一般的睡眠之中,还会有梦中的独头意识;但是深度的熟睡、而且没有梦的状态之下,意识也不起现行。

05

闷绝(休克)

第五种就是闷绝、高度休克的时候,六识昏昧,突然晕倒了,神识都没有了,六识昏昧,意识不起现行。但是抢救以后,他又会醒过来,表示什么?这阿赖耶识、末那识(我执识),一直都在。这个第七末那识是“恒审思量”“恒”,没有断呢!所以他就会醒来。高度休克的时候,一个时期之内,他这个六识昏昧,见闻觉知一时顿息,不起现行,称之为闷绝。

  因为有这五种情况,意识不起现行,所以它称为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阿赖耶识是恒转如瀑流,好像瀑布一样,所以它是恒;但是它好像仓库一样,它不会去分别、不会去审虑,所以是恒而非审的思量。惟有第七末那识,它是恒时审虑思量,执着于自我、维护自我,执着于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这个就是凡夫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起惑造业、损人利己的根本原因。

  所以第七识末那识唯一的作用,就是恒审思量。前五识非恒非审,第六意识审而非恒,第七末那识是恒而又审,第八识是恒而非审。


 末那识的差别可以分为三位:

1人我见相应位

  第一种是“人我见相应位”,在一切有漏心的时候,没有真正入见道位的时候,都会有这种人我见相应位。

2法我见相应位

  第二种是“法我见相应位”,是已经入见道位了,但是悟得人空,没有成就法空,法空智果不现前,称为“法我见相应位”。 

3平等性智相应位

  第三种是“平等性智相应位”,是法空智果正现前时,成就了“平等性智相应位”,这个时候就真正地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

----节选自大愿法师《八识规矩颂学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识规矩颂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