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富书各位负责运营的小伙伴们,很高兴来到这里为热爱写作的小伙伴们做这次分享。我先用两句话介绍一下自己。我出身传统媒体,当然现在还在媒体里,先后做记者和编辑,干了10年了。从17年开始业余时间写作,写小说和剧本,18年开始写新媒体的文章,还开了一个写作课。具体的一些细节,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卡卡读书(kaka_dushu)”,有更详细地介绍。这里不多说,少吹牛,多分享,在有限地时间内给大家分享一些干货。
好,这里再次感谢富书运营的小伙伴们,给我做了一个帅气的海报。我先把海报放出来,大家看上面这条:“一个底层逻辑通吃所有文章”。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写作的底层逻辑。
我们先说什么是底层逻辑?所谓底层逻辑,简单说,就是一种在不同情况下通行的规律。比如说,“做人要诚恳”。这句话不仅能用在我们日常与人相处上,还能用在写作上,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这本书上,就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不管你写什么,写作要诚恳,真正说出自己心底想说的话。用那句流行的话说,就是“我手写我心”。所以你看,“诚恳”就是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通用的底层逻辑。学会底层逻辑,能让我们日常各种行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作本身,不同类型稿件之中,也有底层逻辑。比如,《诗经·邶风》中有一首诗叫《击鼓》,说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了解,但我说出这首诗中的一句话,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就是这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对,这个名句就出自于《击鼓》。《击鼓》的语言特点是朴素直白,所以后人评价说“对于表现骨肉至情的作品,朴素的语言是最理想的语言,平直的手法是最成功的手法。非朴素无以见其真,非直无以见其诚。任何多余的描写,都是画蛇添足,都是感情矫揉造作的表现。”
那么,说到这儿,不知道大家会想到什么?我当时读到这儿的时候,立刻就想到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对,就是“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这个梗的出处。如果大家仔细读一下《背影》,你会发现,这篇文章也是,语言特别朴素,特别直白,但读起来却让人很动情。当然,这里面作者用了一些共情的手法,今天没时间讲。所以,“朴素直白的语言”就是这种骨肉至情文章的底层逻辑,这个底层逻辑跨越千年,把《击鼓》和《背影》联系起来。
好,上面我们简单介绍了什么是底层逻辑,下面我要讲几个写作中的底层逻辑,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第一个,寻找主题的底层逻辑。真正写过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写容易,写什么最难。看了一本书,想写讲书稿,或者想写书评,不知道从哪开始写;看到一个社会热点,也想追,却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告诉大家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就八个字,“以我为主,刷新认知”。那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呢?
比如,我们看到一本书,遇到一个事情,你当下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是基础认知,我们命名为“认知A”;看完这本书后,你对这个事情产生的新的理解,我们命名为“认知B”。
从基础认知,到刷新认知,从认知A,到认知B,这中间的知识增长,就是这本书,这件事给你的价值。
举个例子,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黑客与画家》,讲黑客的一本书。黑客是什么?我们想到的是《黑客帝国》中基努里维斯的形象,风衣,墨镜,帅气,酷。但这是科幻电影了,当不得真。所以接下来我们想到的,是坐在电脑前,蓬头垢面,形象邋遢,整天喝可乐吃汉堡的死肥宅的形象。然后,我们还能想到的是,黑客这两个字,总是和计算机犯罪联系在一起。他们面对着电脑屏幕,动动手指,就能侵入各种系统,从打开别人的保险柜到发射核弹,几乎无所不能。那么他们和画家什么关系呢?肯定八竿子打不着啊。
好,这就是我读这本书之前对黑客的基础认知,认知A。
可读完书后,我们会发现,不是这样的。这本书的作者保罗·格雷厄姆,本身就是黑客出身。他认为,黑客们都是伟大的程序员,有自己的行为伦理,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死肥宅,如果世人对黑客有认知偏差,那是因为黑客都是一些特立独行的聪明人。黑客和画家有啥关系呢?格雷厄姆认为,黑客的工作和画家差不多,是有创造性的。那些整天趴在屏幕前,为了完成产品经理交代的任务、拼命敲键盘写代码的人,不叫黑客,那只是普通程序员。
好,这就是我读这本书之后对黑客的认知,一种刷新的认知,认知B。
从认知A,到认知B,这中间你学到的,就是这本书的价值。你把你学到的这些东西,选择性地、系统地阐述给读者,就可以作为你要写的共读稿、讲书稿的主题,或者分主题。
热点事件同样如此。举个例子,吴秀波是一个好大叔,认知A;经历某次事件后,吴秀波形象崩塌,认知B。AB之间,有无数个细节可以作为你的主题。
第二个底层逻辑,对象感。什么叫对象感,是你的稿件写给谁。比如我今天要来富书做小讲,大家都是付费进这个群的,想听干货,如果我在这吹10分钟牛,大家肯定要骂我的,所以我得讲干货。那如果我在一个粉丝群,我就可以尽情地吹牛,说自己多厉害。这就是对象感。大家很多人写公号文,书稿,或者其它各种稿件。各个平台对稿件风格的要求,就是让你注意对象感。比如头条号,他的粉丝就3、4线城市居多,你想挣钱,最好写下里巴人的文章,如果你非得写阳春白雪的,估计会死得很惨。
对象感这东西,听着简单,用起来却不容易,包含在稿件的各种要素之中。比如,前两天我改了一个稿,社群小伙伴写的书是《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讲执行力,在文中用了很多职场上的例子。我说你用得太多了,你要写这篇文章,是给普通人看的,要让普通人知道这四个原则在生活各个方面都是有效的,所以不要太多职场上的例子,会让读者产生距离感。你写写减肥,写写早起,写写读书,写这些发生在小伙伴身上、始终解决不了的千古难题,这就是对素材使用的对象感。还有个小伙伴,也写这本书,想写引领性指标对完成任务的重要性。这个小伙伴挺优秀的,但开头第一句话就犯错了。她第一句话是:你知道美国登月的背后故事吗?我直接给她批注说:我不想知道。我为啥要知道美国登月的故事?和我有什么相关?如果你说,你总完不成任务是因为不懂一个方法,今天我要给你讲这个方法,美国登月都靠这个方法,这么写和我相关,我愿意听。你上来就写:你知道美国登月的故事吗?我不想知道。
所以,搞明白你写文章写给谁,这是很重要的。你写给谁,写什么样的稿件,说理的,还是调动情绪的,口语的还是书面语的,写给哪个平台的,这都很重要。
好,这是第二个写作的底层逻辑,对象感。下面我们说三个底层逻辑,稿件的结构。90%的稿件结构,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结构:金字塔结构,包括公号文、各种书稿、小说,等等。时间关系,这个我就不多讲了,只说一下结构。金字塔结构,主题之间是纵向联系的,上一个层次的主题是对下面一个层次主题的归纳总结,下面一个层次的主题是对上面一个层次主题的阐释说明。主题之间也是横向联系的,同一个层次的多个分主题共同构成一个阐释说明的过程。下面放几张图,是我课件上的几张简单的图,说的是这种金字塔法则的通用性。喜欢的可以去看《金字塔结构》这本书,如果这本你觉得难读,你可以去看《结构思考力》这本中国人写的书,基本就了解了。如果你还想了解的更细致,欢迎大家报我的课。
好,那今天的小讲就到这里。感谢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