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334———谈 改 过

              学思践悟334———谈 改 过

                    (2020年1月9日)

      今天,又读《教条式龙场诸生》篇,其中“改过”一节,最重要的在于“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这是耳熟能详的话,也认为除了圣贤之外,都会存在过错,只要能改了,就是最大的善。而阳明先生认为“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是说大贤也会犯错,只是能知错就改,所以并不妨碍最后成为大贤人。只要是人,没有不犯错的,只是大小而已。犯错不要紧,根本的在于知错就改,这也是历代先贤所倡导的吧。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什么样的“过”也花样百出。正如阳明先生所说:廉耻忠信者有之、薄于孝友者有之、狡诈偷刻者有之。反思自身,多多少少也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况且还不至于此。再大的“过”,只要“脱然洗涤旧染”,就不妨碍成为君子,根本的还在于改过。

      人与人不同,为什么有的人有“过”,而有的人“无过”呢?根本的还在于缺乏教化。有的是无心之过;有的是不该犯的过,而是没有经受住误导;有的不想犯过,而自己立场不坚定;有的不知何为过,辩不清界限等等。产生这种种现象的原因,还在于“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要是有老师时时指教、有身边的贤人时时作榜样,就很难说犯这些不该犯的错误。

      通过学习阳明心学,特别是“改过”这一节,让我受教颇深。有一件事情,本来给妻子说过多次,要注意别给孩子造成影响。前天妻子不注意有了“过”,给妻子提了醒,也说改正。今天又犯了类似的“过”,当时心里非常生气,气得肋叉都痛。因为自己起得早,妻子晚上有自习还要休息,真是急得直转圈。

      怎么办?读阳明先生的“改过”一节,一遍遍地读,自己的气也可开始消化。自省自己,谁不犯错呢?自己生气本身就是一种错,发现别人的“过失”,自己生气,不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别人的原因吗?不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吗?自省,不断地自省,直至心平气和。也在利她地想,如果自己对妻子生气,把妻子气出病来,在她受罪之时,也是自己受难之日呀。况且,让妻子生气也是自己不想看到、更不想做到的。从良心上说,我是不想让妻了生气的,既然这样想,那还生什么气呢?

      大贤也不免有过,何况于凡人乎。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也常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过不可怕,但是有“三怕”:一怕知过犯过。以前犯过这样的过,也知道是过,还存心去犯,正如博仁导师所说,这是要罪加一等的;二怕知过不改。知道自己有过,就是不改,认为“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明显的破罐子破摔,这种人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了;三怕过于自卑,以至于没有改过从善的心了。

      通过平时对于圣贤的学习,特别是读了阳明先生的“改过”,深感到一点:闻过则喜。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总认为,虽然每个人都会犯过,但要改过,必须先认识过。没有认识,更谈不上改。所以说,想做一个自省、利他、致良知的中国人,必然要做到“闻过则喜”。

      俗话说:“亲人下苦语。”能给自己指出过的人,往往都是自己的亲人,不是至亲至爱的人,也是对自己真心好的人。要不,谁愿意给你指出过来呢?对待别人指出的过,最正确、最好、最有效的就是“喜”。只有真正内心“喜”的人,才是真心改过的人。要知道,有“过”不认识,天天存在你身上,不是天天犯过吗?所以说,认识过是革命性的,改过是技术性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认识到自己的“过”,往往比改正自己的“过”都重要。

      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认识过,更贵于能改过。

            兖州,陈涛,2020.1.9.19:31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思践悟334———谈 改 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