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导读分享草稿

《女吊》2019.11.13

《女吊》写于1936年9月19-20日,原载1936年10月5日《中流》第1卷第3期。这是鲁迅死前一个月所写的一篇杂文。

一、复仇主题

在文章的开头,鲁迅引用了明末文学家王思任的一句话,“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从“报仇雪耻”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另一个词,“复仇”。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这对于我们绍兴人很有光彩,我也很喜欢听到,或引用这两句话。但其实,是并不的确的;这地方,无论为那一样都可以用。不过一般的绍兴人,并不像上海的“前进作家”那样憎恶报复,却也是事实。单就文艺而言,他们就在戏剧上创造了一个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这就是“女吊”。我以为绍兴有两种特色的鬼,一种是表现对于死的无可奈何,而且随随便便的“无常”,我已经在《朝花夕拾》里得了绍介给全国读者的光荣了,这回就轮到别一种。在第二段中,鲁迅也提到了“复仇”,“女吊”就是一个带复仇性的鬼魂。“女吊”也许是方言,翻成普通的白话,只好说是“女性的吊死鬼”。其实,在平时,说起“吊死鬼”,就已经含有“女性的”的意思的,因为投缳而死者,向来以妇人女子为最多。一般来说,女性一直都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而女吊就是弱小的女性,而同时她又是复仇者,那么她的复仇就带有一种悲情与无奈,她是带有一种无声的反抗去选择复仇的。不过一到做“大戏”或“目连戏”的时候,我们便能在看客的嘴里听到“女吊”的称呼。也叫作“吊神”。横死的鬼魂而得到“神”的尊号的,我还没有发见过第二位,则其受民众之爱戴也可想。女吊是鬼,是横死的鬼,可她能得到“神”的尊号,且没有第二位,由此也可看出她身上带有的独特精神魅力与吸引力。她美丽,又强大,鲜明强烈的复仇性格或许也是让民众敬仰她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色彩

在描写女吊出场时,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色彩的细致描写。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垂头,垂手,弯弯曲曲的走一个全台,内行人说:这是走了一个“心”字。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这才看清了脸孔: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我们可以发现,这里主要提了三种颜色。首先是红色,大红的衫子,猩红的嘴唇。一般来说,我们会把红色联系到喜庆、兴奋、激昂、热情这些词身上,还会把红色与血相联系。而猩红的嘴唇会使人不禁感到一种恐怖。第二个是黑色,黑色长背心,黑色的长长的头发,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再加上黑夜,我们会感到严肃、沉默、悲哀、静寂,此时就会感到被一股阴森的氛围笼罩着。第三个是白色,在黑黑的头发下是一张石灰一样白的圆脸,白色给我们一种毫无声息的静谧,白脸带有病态和衰败的意味,在黑与白的鲜明对比下,我们可以感到一种沉重与平静的融合。三种颜色的搭配,其实有一种强烈的美感。在颜色背后也可以看到女吊的性格特点,红色表达了她的坚定和有力,女吊是有强大的复仇决心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

三、鬼背后的人

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复的毒心,也决无被报复的恐惧,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我到今年,也愈加看透了这些人面东西的秘密。

文章最后,我比较关注的一个词是“人面东西”,用“东西”这个词来说“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样的人,可以看出鲁迅对这些人的蔑视与鄙夷。鲁迅不把这些人当人看待,而说他们是“东西”,是物品,体现他对人心和人性之中的丑恶无比愤怒,同时带有淡淡的寂寞、悲哀,还有对落后的国民性的批判。女吊在变成鬼之前,她还是人,我想,她是被人逼得走投无路,才选择上吊自杀的,而她在自杀前一定是受到过深深的压迫和伤害的。这也可以看到“吃人”的意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迅导读分享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