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边界感,远离ICU

前天晚上,和朋友聊了和很久,基本内容就是一吐槽孩子不学习不努力,二控诉老公不作为,三感慨自己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这种吐槽大会基本上每个月会有一次集中爆发,其实每次聊完也没有解决什么问题,但是都会让我们内心舒服一些,基本就可以数着对方的一地鸡毛安然入睡了!

呵呵,女人!

像我们这样的妈妈一定还有很多,为了孩子学习操碎了心,甚至还有的直接住进了ICU。

2018年10月,33岁妈妈陪孩子写作业被气到脑梗。2020年4月,泉州一位妈妈因为孩子不写作业竟然跳江自杀(未遂)。

妈妈们为孩子付出的心力和时间是爸爸的2到3倍,却往往落得被孩子反感被老公挑剔,一不注意心态崩了就得去生死线上去兜一圈,这到底是身份的诅咒还是角色的宿命?!

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妈妈的痛苦,往往来源于缺乏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感。

边界感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不健康的个人边界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或是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拥有不健康个人边界的人,经常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来自百度百科)。

女性在整个家庭中的角色不只是母亲,她同时也是女儿、妻子、和儿媳。各种角色重叠在一起,对女性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而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可以说是女性在家庭中有所成就的最好证明,因此母亲往往在子女教养过程中往往更加卖力。

作为母亲,我们不想让孩子经历自己的经历过的痛苦,都希望孩子通过学业成功进一步获得人生的成功。

然而,我们忘记了一点,完成学业是孩子现阶段的人生课题,不是我们的。


为孩子的未来担心是人之常情,可是如果我们过多地对孩子的学习横加干涉,比如在取得好成绩时表扬和奖励,在成绩未能达到要求时又批评和惩罚,这些反而会让孩子逐渐丧失对学习的掌控感和自主性,他们开始觉得学习这件事与自己的关系远没有与家长的关系那么密切,更应该对成绩负责的不是自己而是家长。

表面上,家长为孩子掏心掏肺,呕心沥血,实际上,我们自私地剥夺了孩子在学习上的主控权,他们优秀了,我们会沾沾自喜,觉得自己配得上“好妈妈”的称号,他们未能成功时,我们责怪孩子的同时又免不了自怨自艾,痛恨自己没有帮到孩子。

我们完全忘记了“界限”,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嫁接在孩子身上,他们好了,我们就好,他们不好,我们的人生也失去了希望。这种毫无边界感的的共生关系,不仅是对孩子的控制,更是对我们自己的残忍。

可能会有人说,难道眼看着孩子一步步堕落,然后学业失败,最后一事无成吗?

很遗憾,有些失败和痛苦真的需要当事人自己承担,但即使这样,也不能说是一事无成,至少,他成功地为自己制造了一个重大挫折,这终将在他的人生中起到一些作用,而人就是在错误和痛苦中获得成长的。

我们回望一下自己的青葱岁月,难道不是同样的心路历程吗?即使早已成年的我们,也还是会在未知和错误中摸索着向上生长,更何况是孩子,他们的时间比我们多很多。

回到自身,我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价值不完全体现在“好妈妈”、“好老婆”和“好儿媳”等各种头衔上,我们也有自己的人生课题,我们必须更用心地发现“自己”。

最近,芒果台一档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引发热议,被讨论最多的就是这些“姐姐”们的年龄和行事风格,在我看来,“姐姐”们的迷人之处是她们以30+的女人的独立和从容刷新了人们对“大龄”女性的认知。

愿每个妈妈都能成为“姐姐”,划定亲子关系的疆界,放过孩子的同时也更爱自己。

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拥抱边界感,远离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