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 || 昨夜的雨


又下了整整一夜的雨。

似乎逃不过“周末必雨”的魔咒。昨天傍晚,用过晚餐,我坐在书房里看书,突然觉得似乎有些寒意。寻之再三,发现窗帘后的窗户不知什么时候开了一条小缝,寒气是从那一条缝里进来的,于是便把窗户轻轻的推合上。但在此事,不经意发现,窗户玻璃上似乎有点点雨渍。

倒是也没过多的在意。关上窗户,继续看我的书,然后回房休息。

晚上十点多,我是被一阵急促的雨声给惊醒的。严格地说,是雨滴滴在空调处机顶上的金属雨棚上发出的强大声响给惊醒的。起身,从窗户里往外看,发现这个时候,天空已经下起了瓢泼大雨了……杭州的冬天,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多见。

我这人睡眠比较浅,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后半夜基本就没怎么睡着,翻来覆去的,差不点把边上的那位都给弄醒了。

时大时小的阵阵的雨,一直在继续着。我那迷迷糊糊的浅睡眠状态,也同样进行着……

差不多一夜没睡。

早上起来时,雨还没停,只不过那阵势,比昨晚小了很多。旁边一路之隔的中心幼儿园屋顶的“积水潭”里可以隐约看到雨点滴落时泛起的阵阵涟漪。不过,倒是真的特别冷。

说来也奇怪,你说这一夜的雨,说它是春雨吧,它又寒冷刺骨,没有春雨的那一片温情。你说它是冬雨吧,它又稠稠粘粘的,一点都不利索。今年的杭州看起来似乎特别的另类,连下个雨都像“四不像”。杭州的冬天,不应该是这样的。

我的印象里,冬天最寒冷的地方,当然非高纬度地区不可,比方说东北、新疆这种地方。你看每晚“新闻联播”结束后的天气预报里,那种地方都是零下几十度的存在,能不冷?相比较,杭州这样的“人间天堂”冬季0度左右的气温,应该算是“很暖和”了吧?

但单位里很多的北方籍同事却给出了与我完全相反的“结论”。他们说,“十几二十年前,刚来杭州的时候,最难捱的就是冬季,那简直太冷了。”相当一段时间我对此无法理解,但又不好意思就为了这个问题去询问、去了解。直到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在杭州市某个机关歌舞团工作的Q老师,相遇交谈中无意中聊到了这个问题时才解开答案。他是正宗的东北老乡,老家在齐齐哈尔。按他的说法,“北方的冬天虽然冷,但却是‘干冷’。气候比较干燥。而且房间里有暖气。只要不出家门,在家里基本上只穿一件单毛衣啥的就行。当然,如果走出家门,那是必须得穿得严严实实的。”而杭州的冷却是“湿冷”,“冬天没有暖气,这是最主要的。那一阵阵的寒风带着冰冷的、湿漉漉的雨水,淋在身上,不仅冷,而且让人感觉极不舒服。整个人的心情都如这雨水般的冰凉。南方虽然有空调,但就算被空调吹着,那股子的‘湿的感觉’就是挥之不去……”

经老Q这么一说,倒是明白了。原来杭州的冷,冷的是“雨”啊!

我相信老Q说的是真的。这让我记起了多年前的冬季去北方的一次经历。我记得那一年冬天,临近放寒假之前,我随区域内“教育科研考察团”赴山东考察学习,第一站便是枣庄。我记得那一天下午,对方的组织单位特意带我们去革命老区微山湖考察。走在景区空旷之外,一阵阵的寒风吹过,“冻得要命”,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双耳似乎没什么感觉了”。但只要一站在背风的地方,没被风吹着,那感觉,确实没我们杭州的冬天更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真的。不同区域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过程、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就如同我,久住杭州,我并没有觉得杭州的冬天有过“出格的冷”,反正每年都一样。而让我谈之色变的寒冷的东北,那里的老乡情愿“享受”干冷也不愿意接受江南冬天的“湿冷”,是同一个道理。而当他们在杭州生活多年以后,他们被地域环境同化,变成了与我相同的“冬之体验”了。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也太会扯了。一夜的“雨”,却能扯出这么一通歪理,倒确实也有点意思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情 || 昨夜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