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制他人决策的三大心理力量

图片发自App

当前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迫使我们的大脑在快节奏的环境中需要做出快速的决定。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思维很容易受到他人的举动和言行的影响。在生活、工作中我们最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的心理力量是什么呢?

互惠原理

所谓互惠,就是说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要是有人为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就应该也要为他做点什么。

社会学家发现:有来有往的偿还正是人类社会文明能够成功发展的基础。因此它才会内化到我们的日常思维之中,建立起一种对我们影响特别深刻的行为模式。

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使一个陌生人当他主动帮我们一点小忙时,我们也会突然觉得不那么容易拒绝他的请求了。如果欠了人情,我们总会觉得浑身不舒服,非得找个什么办法还了这份情,才能重新轻松起来。这种时候,我们就特别容易接受对方的要求。例如,超市中试吃的营销手段,健身房免费试用一周的营销手段等等

有些时候,即使对方什么也没有给你,只是率先作出了让步,你也会同样感到自己有义务作出同样的让步。例如,在推销或谈判的过程中,无论对方先给出一点小恩小惠,还是故意让步以求回报,都可以在无形之中给我们施加压力。

互惠原理是一种强有力的武器,我们要能正确识别它,也要合理利用好它。

承诺与一致原理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做人要诚实有信。如果一个人出尔反尔,说了话转头不认,或者想法总是变来变去,我们就会觉得他这人品行有问题,靠不住。

因此,我们总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觉得自己有必要遵守承诺,保持自己的言行前后一致。当我们给出了自己的一种意见或立场,接下来我们就会拼命去维护它。

例如有这样一个营销的案例,美国玩具商发现每年圣诞节前玩具销售很好,但节后销售下滑很严重。因此,他们发明了这样一种销售策略,圣诞节前大力宣传某种玩具怎么怎么好,受到孩子们的关注,很多父母对孩子承诺要买这个玩具当做礼物,但去商店购买时,发现这个玩具断货了,不得已只能买一个其他的玩具作为礼物,到回家后,孩子们不干了,父母感觉理亏,既然承诺了,还是实现自己的诺言吧…节后这个玩具大卖。

另外有些时候,我们未必真的对某个具体对象作出什么承诺,只是将某种立场或是意见表达出来,这样也足以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让我们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确实有这个义务要将其付诸实践。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自证预言。例如,我们在朋友圈中发布一条消息,要坚持跑步、健身,要减肥了,无形之中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和动力。

社会认同原理

社会认同原理指的是这样一种心态:想与身边的人保持一致,与社会上的普遍观念保持一致。

这其实是一种从众心理。简单来说,我们总是会看别人的行为举止,以此为标准来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

在美国销售业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描述了社会认同原理:在我们的顾客当中,有自己想法的人只有5%,剩下的95%都只是模仿者而已。 在网购的时候,我们大部分人买一个商品第一时间就看它的销售量和评价,商品的质量的说明倒是其次的。

社会认同原理在什么时候最能发挥作用?

在我们内心有些不安,对自己接下来的选择感到没有信心、感到犹豫的时候。我们观察他人的反应,借以消除自己心中的犹豫。

但是,有一个事实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其他人可能也在犹豫,他们可能也正在做与我们同样的事。特别是在形势很不明朗的时候,每个人都在互相观察,期待别人能用行动给自己一个答案,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谁也不会率先站出来行动。

例如,1964年的一个夜晚,在美国纽约一个居民区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一个年轻女子被人当街刺死,整个过程长发半个小时,附近至少有38个居民目睹或者听到了这起谋杀案,但是没有一个人去阻止或者打一个匿名电话报警,这个事实被揭露后,舆论一下子沸腾了,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新闻媒体将这个现象归结为冷漠麻木的都市生活,但这也恰恰是社会认同原理起作用。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有时候大马路上有人发病突然倒下,但人来人往就是没人去帮一下,这是就是社会认同原理起作用,人们相互之间都在迟疑,看对方的行动,如果没有人行动,人们就会产生一种 既然这样"很正常" 的心理。

生活、工作中我们以为自己是独立而明智地作出了决策,但其实,我们头脑里的思维与判断却往往受到他人举动与言行的影响。这些影响确确实实地影响了我们,改变了我们的决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听从了他人的安排。

让我们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不要随波逐流,这样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可控制他人决策的三大心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