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讲“从杜甫诗歌看写作的形式与内容”清单

中国早期诗歌的代表是《诗经》和《楚辞》,它们读起来和唐诗的差异极大,最早有点唐诗样子的诗歌是汉代的古诗,今天流传下来的代表性作品是《古诗十九首》。举个例子: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优点: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通俗易懂。靠内容取胜,能够流传至今。它们反映了古人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道家的哲学意境。

缺点:这十九首诗和唐代之前的诗,除了押韵,还没有什么格律可言。另外在隋唐之前,写诗的人其实并不多,诗歌也没有广泛流传。

到了唐代,印刷术的普及带来了文化的大繁荣。这时类似于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的古体诗还存在,但大家写得更多的是格律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这时,怎么写诗就有了许多的定式和格式,很大程度上把写诗变成了填词:

在格律诗中,有特别多的讲究和规范,写诗符合这些规范,就被称为工整,否则就不工整。

而写诗最工整的就要数杜甫了: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有三佳:

1.内容佳

这首诗是杜甫在重阳节登高有感而作,寄情于景,写透了他对人生的感悟。虽然这首诗只有56字,内容却极为丰富。比如第一句就写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而且宏大的场景和工笔写实相结合。在这个意义上,我不由联想到了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创世纪》。

2.气势佳

曾国藩在论文章之道时讲,文章的气势要雄奇。杜甫的这首诗景象宽阔、气势雄浑,特别是中间四句。

3.格律佳

后人评价它是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且说他不光是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根本就是古今七律第一。

杜甫写诗的三个原则:

1. 主题———多以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经历和人物来描写。

该不该写,写什么不写什么,比怎样写更重要。至于什么该写,最简单的原则有两个,一个是重要性,另一个是自己熟悉能写得好的内容。

杜甫绝大部分诗,写的都是对他触动很大的生活经历、当时大事件、在重要地点的感悟。

可以说他每听到朝廷、官军传来一个好消息,都会写首诗;遇到他感受特别深的事情,无论是喜事还是伤心事,都会写诗记下来。

2. 叙事———寄情于景,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少发议论:

他在“游玩三峡”时写的五首咏怀古迹诗,是在叙事中抒情的代表。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我们这里看其中写王昭君的一首: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个字读二声,伦)。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王昭君的故里,感叹她的遭遇,远离故国之怨,难以言表。

当然,作者也是通过王昭君的身世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遂的悲怨心情。

诗中的人八句中前七句都是客观记事,只有最后一句是作者一点点感慨。但是读者通过前七句,已经感受到一种苍凉的韵味了。

3.善用写作技巧提升表现力——杜甫经常使用的一个写作技巧就是主题反转。

例如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前一半写景,后一半写自己的近况和心情。这种转折写法在盛唐之后的诗中很常见。

—————————

和杜甫这种讲究形式的诗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讲究形式,而更重视真情实感的大诗人李白。李白号称“诗仙”,这个仙字不是白说的。像《蜀道难》《将进酒》这样的诗,李白之后是不再有人能写出来的。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讲,向杜甫学习更现实,在一定章法甚至定式的范围内,选好主题,情景结合,侧重客观描述,灵活应用规则,练习一段时间就会有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29讲“从杜甫诗歌看写作的形式与内容”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