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真的复明,可以看到她想看到世界么?

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是说海伦凯勒的梦想如果实现,能够重见光明,也看不到她想要看到的世界。

图片发自App

正好我去年一直在做一个听障儿童大脑开发的项目,有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都是听障儿童,小女儿一岁多接受了电子耳蜗的手术,大儿子18岁接受电子耳蜗的手术。五年过去了,小女儿已经可以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坐在相同的教室里读书学习,甚至专注力和成绩都比同龄的孩子还要好。而大儿子虽然做了同样的手术,戴上了一样的电子耳蜗,语言能力也没有多大的进展,只是能听见声音了,可是分辨不出声音的意义,更别说理解语言的意思了。

同样的病症,同样的治疗,结果却完全不同。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大脑发育的规矩。

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妈妈的心跳,肠胃蠕动这些身体内部的声音。大一点的说话声,音乐声也能够穿过皮肤和羊水传到胎儿的耳朵里,在听到声音的同时,大脑的神经也开始随之得到发展。

图片发自App

在出生前到1岁的这个阶段,婴儿的大脑神经元已经长出了数以亿计的连线,互相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听觉的网络,为以后语言的爆发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说话早,有些孩子说话晚。除了跟个体的差异有关,也跟父母对于孩子的需要发展的储备量有些很大的关系。

相比之下,听障的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已经缺乏了听觉的刺激,出生后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够做手术,做完手术以后还要有一段适应的时间。比正常的孩子少了至少两年的听觉发现时间,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办法形成听觉的网络,没有给语言的发展打下基础。

而且在0--3岁,大脑神经的发展超乎我们的想象,错过一天就错过很多。听障孩子的家长们总是在着急孩子为什么比不过普通的孩子,其实已经是陷入了一个误区当中。

再来说同样做了手术装上了电子耳蜗的哥哥。18岁,我们的大脑虽然有强大的可塑性,可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大脑神经的发展没有回头路可以走。有很多神经连接已经固定了,就像我们城市的建设,大路已经修好,主体建设已经完成,就算再修修补补和从头开始建设也没法比了。

我们的大脑还有一个规则就是用进废退,从来没有使用过的神经在过了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以后会自动消失。一直到18岁都没有用到的听觉神经,已经被大脑自动删除了,现在科学家也没有研究出来他能不能再生。目前看来是不会再生了。所以哥哥即使做了同样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也没办法想普通人一样听觉灵敏,理解力强。

同样的,海伦凯勒在写出那篇著名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也只能是假如了。

海伦凯勒不是天生盲聋,她是在19个月的时候因病致残的。她的大脑其实已经给她搭建好了听觉和视觉的网络。为以后听得清看的明做好了准备。

但是她失去视觉和听觉的年龄很早,那时候的医疗水平过于落后。搭建好的网络就可能随着大脑的飞速发育发展,被慢慢的删除。就像山上的小路,时间长没有人行走就会慢慢消失。

如果在她六岁以前能够治好,估计还有康复的和正常人相似的机会。如果过了18岁,就算治好了,也只能看到,听到,但是不能理解,和分辨,甚至由于用来分辨颜色的视觉细胞没有发展起来,她有可能只能感受到光线的变化,却不能辨别出物体。

听⇒听到⇒听懂这三者之间还有着漫长的距离。道路阻且长,也希望听障儿童的家长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需要去跟正常的儿童比较。

而且训练语言也不要只盯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优势。发展了语言,却耽误了其他也是得不偿失的。

大脑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不是我们想让他发展哪一个部分,他才发现哪一个部分。而是要顺应大脑发展的规则让孩子顺势发展,就算语言表达跟不上,还有其他的优势比别人强,这样才能在未来走向社会有自己的立足之处。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真的复明,可以看到她想看到世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