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解读《无条件养育》原则八——不说没必要的“不”

今天分享无条件养育原则八——不说没必要的“不”

大家普遍认为今天的家长对孩子“不”字是说的不够频繁。

声称放任自流正在日益泛滥。成年人没有施以足够控制,而导致孩子被宠坏了。

我已经讨论过这个一段,不过任书实施强硬措施的具体问题,有助于说明白其中的道理。

事实是,大多数家长都在不断的对孩子说“不”。

描述性研究显示,低龄儿童尤其会被阻止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简直可以说是每几分钟一次。(如果你不信,可以试着跟踪观察你家里一天发生的事)

当然,任何有责任心的家长都无法完全避免干涉行为,但值得质疑的是,我们是否做的过火了?

例如,当孩子的安全面临风险时,我们必须加以干涉,无论这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沮丧。

但即使在这个方面,情况也不能永远这么轮廓分明。

在做到考虑孩子年龄这个因素的同时,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有能力,预料和避免危险的发生。(当然,如果他们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支持,信任和尊重,会更容易建立这种技能)

这意味着许多家长的管制会逐渐变得更加没有必要,且更有束缚性。

那么这当然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当我们感觉必须必须施加干涉时,又该怎样干涉?是温和还是粗暴?是充满感情还是缺少尊重?是附加解释还是不由分说?

即使孩子年龄还小。他们想做的事情是否就真的存在危险。通常也具有争议性,有时我们借用“安全性”来辩护自己因其他理由对孩子说“不”。

我们会告诉孩子,停止做某些实际上根本无害的事,或者在孩子提出做某件不同寻常的事情时自动说“不”。

我们有时会拒绝让孩子做某事,只是因为它会对我们造成不便。

你的学龄前孩子想要开始一项庞大的手工艺工程。你知道这会让房间一团糟,他自己无力清理。你说“不”有道理吗?

你六岁的孩子,想让你参加另一场角色扮演游戏,你和他都要扮演动物,你此时并没有紧要的事情要做,但你对这些游戏感到厌倦,你希望他能自己玩。

你十岁的孩子边看电视边让你帮她拿零食,这是一个合理请求吗?

会让你借此树立一个如何对他人做好事的榜样,还是你应该坚持他自己去拿?

还有,你会让孩子选择睡在地板上吗?会让她吃晚饭时把椅子反过来坐吗?

这些情况都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孩子的欲望。

因此不可能预先明确要求家长的正确反应。

不过我的建议是,尽可能在任何时候说“是”。

他应该成为家长的默认反应。

这样你需要很好的理由,不答应孩子提出的事或干涉阻止他们的行为。

当然,这会引发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理由?

然而其仍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名字手段,尤其是如果我们习惯于拒绝孩子的大多数请求。

我们不要对孩子过多,且不必要的说“不”。

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安排和需求就不重要,它们也重要。但不至于重要到令我们无缘无故束缚孩子。

禁止他们尝试做事。

其实说到底,养育孩子的整个过程都挺不容易,尤其是当你想要做好事,

如果你不愿放弃任何自由时间,如果你想让你的房间保持安静和整洁,

那么你或许应该考虑养热带鱼。

有些家长认为“剥夺”本身就是可取的:孩子必须习惯于受挫,不妨让他们知道在生活中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时这些家长采用这种论调来美化自己,因其他理由而说“不”。

但任何一个持此论调的人,只需观察到,即使是在家长尽量说“是”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最终经历的挫折也不少。

孩子们有足够的机会学会处理受限制。

面临自己不可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事实。

孩子不需要家长用,本来可以说“是”却说“不”的方法来增加这样的场合。

另外帮助孩子准备应对“真实世界”挑战的最佳手段是让他们经历成功和喜悦。(也就是成就感)

人不会因为童年时被故意制造不愉快,而变得更有能力应对不愉快。

除了想让孩子感觉他们自己有能力、让他们享受探索世界、让他们尝试新鲜事物(即使没能按照计划顺利完成)以外。

还有一个限制,我们说“不”的实际理由。

执行一系列永无止境的禁令是很难做到的。这会产生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我们会感觉被迫退让,最后让孩子随心所欲。结果就是我们在真正必须设定限制的时候,孩子不再拿,我们当真。

另一方面,我们会拒绝变通,因而花大量时间与孩子处于冲突状态。

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极度的不愉快。

我的建议是:随机应变。

当然,问题并不只在于我们说“是”或“不”的次数。

每种反应在某些情境下都可能是不明智的,家长既可能习惯于拒绝孩子的请求,也同样容易屈从于孩子的每个要求:“算了!你就把饼干吃了吧。”

有时我们会出于懒惰而妥协,反正让孩子随心所欲更省事儿。

尤其是当我们对如何处理孩子提出的请求(有时候简直是不屈不挠)感觉无助,迷惑和受挫的时候。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决定的理由。以及我们“乐于提供指导、支持孩子选择、与孩子打成一片”的程度。

这些要比只是说“是”或“不”更富有挑战性。

我所说的这些或许可以被称为“关心型育儿”。

这需要家长巨大储量的关注和耐心。

在某些情况下,其还要求我们质疑自己被养育的方式。

显然,我们不可能仔细照顾到孩子的每一个要求,不可能想通每个反应会带来的后果。

尤其是当我们感觉负担过重时。

但即使我们不能时刻做到,也应该尽可能多的努力做到。

总而言之,如果不是绝对的迫不得已,请不要说“不”。

思考你所说的每句话的理由。


图片发自App

以下是解读部分

不说没必要的“不”

由于当下流行爱和自由的教育。有时候我们感到总是在对孩子妥协。甚至滑到溺爱的极端。溺爱不是爱,这是打着爱孩子的旗号,给自己弥补爱和自由。

常会看到“溺子如杀子”这样标题的文章。

仿佛现在孩子所有坏毛病都是惯出来的,爱的太多了。于是大家又蹭蹭蹭往爱少一点的方向跑。

结果孩子得到的爱少了,还是出现一堆问题,孩子与自己不亲,孩子胆小,被人欺负。

怎么都不对,是因为大家搞错了一个概念,溺爱不是爱,看过之前我们分析的原则就知道。

溺爱的时候其实是在满足自己。

举个最简单的现象。

常有四五岁的孩子。想买一个东西,家长不肯,孩子赖地上哭闹。

大群广众的,你顾及脸面,买了东西,抓着孩子回家,路上还不忘数落几句。

为了孩子的健康,你买了很多有营养的食物,可孩子不买账,你怎么劝都不行,最后下通牒。

你今天必须吃,我辛苦给你买,给你做为你好,你就这样浪费。

这些行为看似是在满足孩子,实质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脸面和自己的付出。

而这种父母常会对孩子提出的正常需求说“不”。因为他们想安抚的是内心的小孩。

也曾听过老人说:现在的孩子都被宠坏了,总是跟大人对着干。

其实这只是表象,只要深挖下去,就会看到事实,是另一个样子。

正是因为成人不断的跨越孩子的界限。

以武力把自己的意志凌驾在孩子之上。

以各种手段指使孩子做不想做的事。

所以孩子才各种叛逆,各种对抗,他不过是在夺回自己应有的权利罢了。

不说没必要的不和重新考虑,你的要求有点类似,都是要深思熟虑,你接下来说的话有没有必要?

对一个五岁孩子。不让她在浴室里玩水,理由是会滑倒。

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我们告诉他,你不要和小朋友打架,这样很危险。

对一个15岁的孩子也不让他出门会朋友,理由是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他的朋友可能是潜在的坏孩子。

看起来我们是为孩子的安全着想,才出面阻止。

但我们忽略了孩子需要与之匹配的社会化进程。

就是说在避免危险的同时,要让他发展出应对危险的技能。

可是如果过度保护孩子,没有体验,这方面又很难发展出来。

在安全方面,是家长自己和自己博弈的过程。

一个三岁的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你需要在旁边候着。

一个六岁的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你还站在旁边,谁都不会自在。

尽管他可能还存在危险,但大部分已经是他能承受的了。

有时我们说“不”的原因仅仅是想省去麻烦。

养一个孩子的确很麻烦,你要不停的整理房间。

不停催促他们做某事,以免自己没时间做其他事。

恨不得大脑像电脑一样记住他们的各种鸡毛蒜皮的信息,以免他们丢三落四。

最关键的是你要有大力水手的力气去。去顶住外界的压力。

在外界看来,孩子的任何毛病只与妈妈有关。

不过这一切不应该成为你拒绝孩子的理由。

不说没必要的“不”

关键词是“没必要”

而哪些有必要哪些没必要取决于家长的三观。


孩子的起跑线是家长的格局。

培养孩子最开始培养的应该是自己。

但即使你看到书上这么说,你也会认同,但不一定会实践。

已经习惯的某种养育方式,要改起来,如逆水行舟。

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你可能感兴趣的:(薇解读《无条件养育》原则八——不说没必要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