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90后汇英偶像崇拜
我这一辈子,真正崇拜的偶像不多,特别是与我这个年龄段相当的,就更少了。十一年前《新周刊》创始人孙冕先生来重庆时,我邀请并陪同他去了一趟万盛的黑山谷。
在近三个小时的游览和交流中,孙冕聊了很多关于万科王石的故事。
其实我早已是《新周刊》的忠实读者,凡是重要的信息我基本上都了解。孙冕先生特别谈到了王石参与著名的7+2的许多故事,从那时起,王石就成为了我的晚年(90后汇英)生活的偶像。
我通过一些报道知晓,最著名的经历就是王石他们分别完成了
“7+2”:
——七大洲的最高峰:
亚洲-珠穆朗玛峰8844.13米、南美洲-阿空加瓜峰6964米、北美洲麦金利峰-6193米、非洲-乞力马扎罗峰5895米、欧洲-厄尔布鲁士峰5642米、南极洲-文森峰4897米、大洋洲-查亚峰5030米或科修斯科峰2228米,前者不开放,只好爬后者。徒步走过两个点:
——气候恶劣的南极、北极,
听说玩过这铁人般超级游戏的,全世界只有十二个人,中国人占了一半,地产界有俩,女的只有一个。
我读过王石的好朋友冯仑的一篇文章《伟大还表现为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冯仑写到:
我经常跟王石出去玩,爬山。大家都会很关注,一会儿爬这个峰,一会儿到北极点。他爬山大约只用了5年多时间,把七大洲最高峰都爬完了。加上南极点北极点,“7+2”。对于当时已经四十七八、而今近六十的人,做到这样很不简单。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发现,在山上我们和他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管理自己。
比如他说几点进帐篷就几点进帐篷。为保持能量,食物再难吃他都往下咽,而我觉得不好吃就会宁愿挨饿。
比如在山上应该下午5点睡觉,若是聊得高兴8点才睡,第二天肯定爬不了。他在珠峰7 000多米的时候,不管别人再怎么说风景好,他都克制自己不出帐篷。因为动一次能量就损耗一次。
当时跟他一起爬的还有另一个朋友大刘,大刘属于兴奋型的,8 000米以下时你在电视直播里看到的都是大刘的镜头,放纵了,没有管理好自己,结果没劲儿了,到8 000米时就打退堂鼓,恐惧了,知道自己体力不行。
王石以业余运动员身份能爬上去,管理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他每次都认真做爬山的准备工作,比如涂防晒油,要求两层,他一定涂两层,而且涂得特别厚。
34年前,王石只身从广州南下深圳,第二年建立万科前身企业,34年后,66岁,他从万科退休。
据报道,2017年6月21日,这天一早,王石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攀登珠峰时郁亮专程来探望的合影。配文宣布“万科公告了新一届董事会成员候选名单。我在酝酿董事会换届时,已决定不再作为万科董事被提名”。从当初我们放弃股权的那一刻起,万科就走上了混合所有制道路,成为一个集体的作品,成为我们共同的骄傲。
王石爱好登山和摄影,媒体报道王石2011年登上西岳华山后对记者说,我在摄影方面有一点小小的成就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我对自己有一个定位,我是高山摄影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再珠穆朗玛拍照片,在南北极拍照片,而一般人到不了这么高,这就叫做比较优势。
第二:我拍照片的时候,更多的是拿着相机啪啪啪去拍,就像打机关枪,然后再让专家在很多照片里面去挑选,瞎猫也能碰上一只死老鼠。
在拍照的时候,我更注重人性的一面。拍照片的时候,有没有好景,能不能拍到好景,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很多摄影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不懂,不是我谦虚,这是事实,因为我的身份是企业家。
新闻界报道过不少的读者感叹,也是我的感叹:很难想象一个人怎么可以做这么多事,而且即便面对“至暗时刻”,人生轨迹都未曾断裂。
王石32岁开始创业卖玉米饲料,在商海几经磨练,经历“捐款门”又经历“艳照门”,创立万科又退出万科,如今60多岁的他依然热血,比20出头的青年人还要鲜活。
赴高校游学、出书、马拉松,从没停止生命的脚步,仿佛不到生命最后一刻,我们都不知道他还会折腾出什么令我们惊叹的事儿,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希望和渴望呢?
据所有人计划今年2月《@所有人》特别节目于鸟巢水立方进行录制,面向3000名听众,王石做了一场长达三小时的“回归未来”跨年主题演讲。
首谈人生“至暗时刻”对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审视自我与自我的选择的过程中达成和解的经历。
同时,他还带着他的朋友褚时健及其夫人马静芬、以及孙冕、汪建等一起来做客,聊聊人生的那些磨难,以及面对坎坷,我们到底该怎么办的话题。
现在我们有了答案!!!
闻丁/2018年4月27日/重庆·财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