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宙演化

  太古代是在3600-2500ma的年代,包括三个三个主要时期,古太古代(AR1),中太古代(AR2)以及新太古代(AR3)。如果按照主要构造热事件来分的话,分别是五台期,阜平期和迁徙期。

  整个太古宙时期,普遍以变质岩系为主,其中麻粒岩相较多,据数据研究表面太古代最高形成温度>750℃温度,平均大气压在0.41Gpa,而这也可以说明在太古代时期地球依旧处在高温,岩浆活动,地质构造活跃的时期,也是变质岩系普遍原因之一。另外太古代也是主要的条带状硅铁建造时期。

  但无独有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大气中充满二氧化碳,地表处在无氧的还原环境中,蓝藻已经出现了。生命体在这个星球诞生。

  下图为太古代构造格架

图自《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此时重要的陆块为中朝陆块,塔里木陆块和扬子陆块为主要陆块。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三个时期的岩石分布

  古太古代以迁西群为代表下部以二辉斜长岩和紫苏麻粒岩为主,上部则为斜长角闪岩为主。

  中太古代阜平群为代表,主要是黑云母斜长片麻岩。

  新太古代以五台群为代表,主要是石英岩,黑云母麻粒岩和斜长角闪岩。

  从岩石分布来看,可以把岩石分为两个区,一个是角闪岩相到片麻岩相的麻粒岩–片麻岩区,花岗片麻岩为主要岩石,表壳岩石主要为火山基性岩(英安岩,流纹岩的片麻岩)变质而成的斜长角闪岩和辉石角闪岩。另一个是绿片岩(具有明显的地层旋回,从基性火山岩到酸性火山岩到沉积岩)带及其相关的TTG岩套。

 

图自《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上图为太古代中朝板块地区的陆核分布图。研究发现片麻岩–麻粒岩区分布于陆核中部,绿岩带分布于陆核周边,前者形成于阜平期,后者形成于五台期。陆核及其边部的叶理面具有弧形旋转特征,说明是碰撞发生过程中发生旋转后聚合,表明了整个过程可能先是洋壳俯冲到路壳之下,之后陆核碰转而形成。

  可以看出整个太古宙都处在强烈侵蚀状态,各个地区的变质差不多都是相同的。

  以上为太古宙总结


内容参考自《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许多内容来自课本,本人只是进行总结以及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古宙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