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女的人生被千万人围观:父母替孩子走的路,都成了坑

最近这条知乎上的热帖,引来千万网友关注。

这是个上研三的女生,她从小大,都是妥妥的听话乖乖女。

学习上不用家长操心,永远是班里的佼佼者,领头羊。

重点大学毕业后,顺利考研。

她在父母的既定路线中,没有掉队,更没有跑偏。

就在马上结束学生生涯,开启新的征程时,她的毕业被延迟了。

顺风顺水的她,这一刻,对于她来说无异于天塌。

她想到了日夜操劳的父母,想到了他们失望的眼神,却唯独没有拥抱一下孤独的自己。

人生不是她选的,道路是父母一手铺垫的。虽然每天的日子像地狱般煎熬,却连抱怨的权利都不敢有。

一辈子的乖乖女,让她已然没有了思想。

面对不可被自己掌控的命运,已然无力撕扯,无力反抗。

一场看似圆满的结局,却让她的人生处处受限。看似赢在了起跑线,但却无法顺利到达终点。

父母作为孩子方向的引领者,一跃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的践行者。

倾尽所有为孩子,踩了他们该踩的坑,避开了所有的难。但却徒劳而返。

孩子已然经不起任何风浪,只能做一只停泊在水面的小船。

记得电影《神秘巨星》中有句台词:“如果没有梦想,是睡是醒,是死是活,都毫无意义。”

父母为孩子画地为牢,他们的人生就会受限。

一朵没有生命力的花朵,如何向阳而生?

(一)

被折翅的孩子永远不能飞翔

前两天发生的一则新闻,让人震碎了三观。

上海宝山区的傅阿婆去世后,难以入土为安。

儿子吴某为了骗保,将她的尸体藏在冰柜整整7个月。

傅阿婆在儿子工作后,觉得他非常辛苦,便不让儿子再外出工作。

吴某就这样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啃老一族。

没有了收入来源,一切全倚仗母亲的养老金。

年迈的傅阿婆生病去世后,眼见断了自己生活来源的吴某,打起了母亲尸体的主意。

他把母亲的尸体藏于冰柜,继续每月领取4000元的养老金,浑噩度日。

东窗事发时,吴某竟对母亲无丝毫愧疚悔恨之意。

养儿防老,在阵阵寒心时,也不禁感叹:

傅阿婆为儿子包办的人生,让他丧失了立足于社会的能力,亦失去了那颗感恩之心。

傅阿婆把儿子养在了自己的眼皮之下,忧心孩子吃苦,怕他在外面受累。

殊不知,恰恰她的过度关爱成了她尸骨未寒的唯一导火索。

《爱、金钱和孩子》书中把这种父母称为“直升机父母”。

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监控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随时随刻,准备着为孩子解决任何困难与问题,企图把孩子牢牢地控制在视线范围之内。

可是,他们将孩子的苦与难自己扛,就像折断他们会飞的翅膀。

当孩子们看不到蔚蓝的天空时,也就只能做笼中的小鸟,再也无力拍打他们的翅膀。

杨绛的父亲曾说过:“教育孩子独立,胜过于当第一。”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让他们展翅飞翔,而不是折断一双羽翼代之成长。

(二)

孩子的人生不该被父母定义

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总会听到家长们抱怨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太磨蹭了,每天写作业到半夜,以后不知道能干啥?”

“都一样,我家的还不如你家的呢,不爱说话,太内向了,愁人。”

而走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每当听到这话时,眼神瞬间黯淡,头垂得更低了,

仿佛被父母就此宣判,自己以后会一无是处。

每每听到这些话时,几次都想打断他们的抱怨之语。

因为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狠狠落在孩子心里,形成不可逆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曾说:“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

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小小的孩子看来,分量是那么重,他们往往从大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定义自己。

记得邻居家的女孩果果聪明伶俐,每次来我家做客都会跟着音乐唱歌。

果果的妈妈借此机会教训女儿:“数学都学不好,唱歌有什么用,净整这些没用的。”

反复几次后,果果不再唱歌,脸上也多了几分忧愁,一副颓丧的模样。

不禁让人想起“标签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有时候,孩子是砖是玉,取决于父母的一手造就。

比起父母的放任成长,更可怕的是给孩子“下定义”,限制孩子的发展。

孩子五彩斑斓的世界,却被父母打造成了非黑即白的人生。


(三)

不受限的人生有多爽

52岁的伊能静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节目上,散发出了25岁的青春活力。

她在微博上坦言,这么多年,自己已经是待在家的妈妈,不是舞台上的巨星。

这次能全力突破自己,呈现出最好的状态,

她的动力来自儿子的支持和鼓励,儿子成为那个为她拼命鼓掌的人。

伊能静solo当天小女儿思念她,哭闹着给她打了40通视频,一度声音嘶哑,让妈妈回家。

作为妈妈的她几乎没有勇气上台,想转身退赛。

但支撑她的,是把儿子的歌唱完。

她希望儿子知道,自己是多么以他为傲。

那个18岁的青葱少年,是她的软肋也是铠甲。

他成全妈妈做自己,伊能静也给了他独立和自由。

儿子哈利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坚持做自己,他曾和妈妈吵架。

哈利想要去上剪辑课,可妈妈安排他去上编剧课程,为此两人针锋相对。

他果断反驳妈妈:“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我的未来你没有去过。”

是啊,每个父母都尽心尽力用过往的经验来告诉孩子少走弯路。

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路别人一步也不能替他们走。

生活中,很多父母依旧打着爱的名义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力。

可谁又甘愿做被父母操控的傀儡?

而做自己才是每个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想要与众不同才是少年的本色。

哈利慢慢长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即使有人说他,穿着怪异,特立独行,但并不妨碍他做一个暖心的哥哥和优秀的儿子。

妈妈彩排时,他照顾妹妹到凌晨,哄她睡觉,带她去买小饼干,承担起大人的责任。

他学习成绩优秀,今年被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和纽约帕森斯大学,两所大学同时录取。

伊能静给予他的每一分爱和自由,都成就了孩子自已。

儿子也教会了她拥有,能爱人却不需要占有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应该是理智而克制,允许孩子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毕竟,孩子不是父母生活的延续,是他们自己生命的新开始。

这个道理,40岁之前的伊能静不懂,一直以为爱就该拥有,但有了儿子,才知道还有一种更大的爱是凝视。

身为父母的我们,可否明白:健康的亲子关系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目送,

即使再舍不得,也要放手孩子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喜欢今天的文章,请点“喜欢”。

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分享!

想了解更多家庭教育类课程,可以点击“了解更多”,聚焦家庭教育,和你一起育儿育己,共同成长!

*作者:小宇宙,教育签约作者。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乖乖女的人生被千万人围观:父母替孩子走的路,都成了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