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

1

连岳推荐的书单中,有一本《活出生命的意义》,被我放在心愿单里很久。

迟迟没有品读的原因,是潜意识里认为这样的书无非就是扯一些假大空的理论,最后得出一个“生命的意义要靠你自己追寻”之类的无解答案。

但这本书终究是由智慧的连岳(微信公众号:连岳)推荐的,而且很多人在他文章底下留言,说它多么精彩多么值得一看,简直让人心痒如猫抓。

于是,这几天闲下来后,我在kindle下载了这本书。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妻子、父母、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达豪集中营、巴伐利亚集中营等地辗转待过,经历了长达三年多身心受创的噩梦后,他终于从集中营里走了出来,成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让人敬佩的是,弗兰克尔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历、经验与学术相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这又何尝不是他在苦难生活中活出人生意义的一大举措呢?

2

弗兰克尔的集中营生活,是激发我去看这本书的最大原动力。集中营的生活具体是怎么样的?是什么让他在那种极端的状态下幸存下来,并给人类留下了一个伟大的心理学成果?

先让我们跟随弗兰克尔走进集中营里吧。

集中营最可怕的一点是随时随地降临的死亡。个人的生命被掌控在极少数人手中,那些军官、囚头、看守,宛如这个炼狱世界里的上层贵族,仅凭一念之差即可取人性命。

病老幼残,这些在文明社会里本应被特殊照顾的弱势群体,在集中营里,因为没有劳动能力,无一例外都被送去了毒气室,那成了他们生命的终点。

不光如此,任何一个青壮年,在集中营里都要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走路太慢、与看守对视、无精打采、不经允许就戴上帽子等,都会遭受看守无缘无故的毒打,甚至会被送到毒气室。

他们在饮食上也无法得到足够的供应。这些每天干着繁重体力活、在寒冷天气里穿着单衣的青壮年男人,每天的餐食只有一顿汤,以及一小块面包,外加一小片劣质香肠、一小勺稀释果酱的“额外补助”。

身心惨遭压迫,食物普遍匮乏,让大多数囚徒的唯一生存目的,变成了保证基本生活和谋求生路,除此以外的事,他们一概不关心。因此,集中营里普遍存在“文化冬眠”。

3

但弗兰克尔也说了,“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在集中营里,也有让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集中营里时常会举办科学争论会,囚徒们还会聚在一起进行艺术表演。

当然,一切都很粗糙简陋,临时腾出的棚屋里,摆上几张长条木凳子,就是他们的舞台。

有心的人会写一份临时节目单,大家一起唱歌、作诗、开玩笑,或者隐晦地讽刺一下集中营。也只有这时,他们能有有机会笑一笑,或哭一哭,暂时忘却悲伤和痛苦。

是的,生活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即使对外界的感情日渐麻木,但他们对家人的爱不变。他们也会怀念往事,思念爱人,这份爱让他们在炼狱生活里获得救赎。诚如弗兰克尔所说,“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

另一方面,他们还会从自然美中汲取力量,甚至忘记自己所处的环境。

他们会透过囚车铁窗远眺扎耳茨伯格山脉的山峰在落日中闪闪发光;也会在干完一天的重活后,精疲力尽地躺在棚屋的地板上,观赏落日照耀的巴伐利亚森林,然后在寂静中感叹:“世界多美呀!”

集中营的经历是命运赋予他们的苦难,这份苦难,与厄运和死亡一起,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

弗兰克尔说,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一是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二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三是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