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十四节

前言:原本是想一笔带过,并不另起篇章来论此节内容的,但是其中有些许涉及到古时社会体系的构成问题,还是要言明一下的。

说明:此节内容所提及的君子入仕的问题,这背后就是非常现实的人文社会体系问题。

赏析:

古时,国家由百姓、君子、君王构成,百姓又分为士人以及普通民众两大团体,前者是为有学识的百姓(君王、国家的智囊团);后者是为建设国家的百姓(君王、国家的顶梁柱),此二者共同完整“百姓”二词的词性,成就每一时代的宏图霸业;

然,君子立于百姓立场且根据百姓在每一时期不同的合理诉求结合自身的贤德才能,向君王提出自己的符合每一时期的治国方略,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风调雨顺;

若,君王只顾自身利益而不听从君子之言帮助不同时期民众所遇到的不同的困难,君子则会离开君王身边去到另外一个能够听进并施行自己方略的君王处(君子这样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是导致朝代被更替的原因之一——听得进君子的话的君王,能为百姓做事,能为百姓请命,也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来自于百姓的支持,从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法听进君子的话的君王从此失道(人(百姓)道),朝代更替也就此开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使得其治下政治清明,百姓幸福安康,久而久之,风水调顺,国运昌盛,成为代替前朝的国度指日可待。

简而言之,孟子所谓的民贵君轻,其实就是站在“君子”的立场上来看待整个人文社会体系的(但是,还是有些未顾及的在于,如若君子成为主掌国家的人,世道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然而,既然士人是智囊团,普通百姓是顶梁柱,在孟子眼中的君子是怎样的呢?君子在孟子眼中是国家的桥梁,君子本不为君王(国家)出谋划策,只是为君王引荐士人;君子也不为君王搭桥建路,只是为君王提供壮年人选。那么,有人会问,君子到底为君王做什么或是对君王有什么意义,答案只有一个,君子能够教会君王如何做人,只有教会君王做人,君王才会拥有人类的立场,才能在君子向君王反馈治国方略之时听懂并遵照执行。

提(现实例子):

现在的某国,其中的士人(某奇)不被君王所重视,甚至相互倾轧;其中的百姓不被君王所珍惜,为着自己的私利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完全不顾百姓的最基础的利益——生命权;而,在唯我独尊的世道之下,本就没有圣贤能够为其掌舵,华夏古史的规律,也许正在此国国中上演(不再是失道寡助,而是无道灭亡)。

引申:

如今,人文社会体系不再充斥如此繁杂的结构——皆为百姓,在如此的结构中,没有什么盛世长和,只有各自的安分守己,万望各位在迷世世道中看管好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与精神,甚至是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十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