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 在小径分叉的花园里——梁永安的文学课

疫情期间一席免费公开课。摘抄如下:


0. 从三部作品讲起:变化、孤独、选择

这三个主题是文学常见的主题,也是每个人的处境

《大地的成长》关于变化 排斥远离还是随从融入

女性更容易接受变化,变化中有很多细节,细节给女性自由

文学和历史的矛盾——接受变化才能跟随历史 文学价值强调不变(变化总不免丑陋没有历史根系与情怀 文学希望人在历史挖掘机下保留朴素自然的存在)

文学的价值 与现实形成扭矩 ——一切文学都具有乌托邦气质 作为精神的一个维度

《百年孤独》 关于孤独/不变

外部变化下自己的不变 (外来文化没有亲缘性)从而形成的割裂 裂缝 断裂 差距

麦当劳指数——多少小时劳动可以买一个巨无霸 巨大的不平衡

《推销员之死》关于选择

希望在秩序和体系中建构生活 但这是一种幻觉

很多人心里有澎湃的激情,却没有勇气释放。只能向王尔德等人致敬,自己继续浮沉在灰调的生活里。


1. 成长

《吉姆爷》——成长就是分裂的人如何寻找自己的统一性,最终到达自由。

吉姆爷为什么能成长因为他具有巨大的自我否定精神;成长就是分裂的人如何寻找到自己的统一性。

成长是需要根基的,成长中包含一点对自己宝贵的不可原谅如果都对自己所有行为能解释的通就没希望了。

成长最终的价值是达到自由,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非常透彻的自觉,对生命特别清晰的体会。自由的气质,不被环境的毁誉所主导,不被他人的眼光所压制,有自己对生活生存的判断,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金阁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缺陷成长去接受世界的缺陷,最后获得自由

青年成长中最害怕的就是绝对的美,衡量出自己的残缺,并在精神领域里面给自己制造的遥远的距离。

每个青年都带着自己的缺陷成长,渐渐会发现这个世界都有缺陷,缺陷并不是缺陷而是正常。要消灭完美、打破完美诅咒,成长才会获得自由空间和真正的释放。

《泥河》——一个人要获得幸福,一定要有苦难的底色。

孩子的世界终究被成人社会打破,孩子迅速变成成人。孩子成长最大的特点就是陌生,一下子格格不入。

看不见苦难的童年少年,肯定缺少成长。过分追求上流化、经济化、时尚化,斩断了成长的面对苦难的感通力,没有苦难的底色。一个人要获得幸福,一定要有苦难作为底子,不然就很单层。

《少年pi的漂流》——直面恐惧,才能成长到另外一边去。

生活中回避的东西赤裸裸暴露在眼前(老虎)。生活中要有巨大的威胁,原来深深恐惧的东西,而你去正视它、经过它、化解它,才能成长到另外一边去。成长就是一重又一重走出去。

成长有规律。该面对的时候没面对,后面补都来不及,会形成深深内在的空白,在某一方面永远是一个裂缝。

《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包含着对生活的远离

一个人对环境特别顺滑特别满意,你就是顺流而下的。但成长往往是逆流而上的,成长包含着对社会和人类价值的批判和改变。大多数人在主流价值里被驯化,在自有体系里不断获得增值,不断在合理性里按照预定目标去实现。现在年轻人忙着把自己固化,中间不隔着思考,不包括拒绝。

一定情况下,成长是一个无方向的东西。成长需要某种程度的迷茫,打破了社会对每个人的限定,浑身变成一个可能性。对现有生活巨大的远离,是成长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人生就怕没有远离过,没有逃逸过。保留一些霍尔顿的气质,一生都要保持,才有真正的成长的可能。


2. 记忆

人生就像划火柴,每一个瞬间都是点亮的一刻,但是迅速陷入黑暗,都会变成过去,变成记忆。

衡量一个人生命内在的含量主要一个指标就是对生命的记忆,这个记忆既包括个人记忆,也包括集体记忆、民族记忆、文化记忆等等。

《追忆似水年华》——物理空间通过记忆时间化

学会体会内心经过的东西。 拒绝记忆的人就像没有根系的浮萍,具有一种断裂感。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 ——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存在着很残酷的东西 

集体意识塑造了一种高于是非、高于对错的绝对的东西。

集体无意识,有时候是一个好东西,不仅有了否定的东西,也形成了对大家的轻装(default 不想或不敢做决定时可以推给集体)集体大的惯性能让人特别轻松,弱者最适合在集体潜意识里生存。想要在集体无意识中活出自己的生活其实相当不容易。

坎坷漂流的童年有时候是你一生的力量。总是想把回忆梳理成锦带,不愿意面对另一面,就将永远无法认识自己。

《时时刻刻》——文化惯性与生活的自由感

经典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形成文化构成上集体记忆的同质化。它们本身是很好的鲜活的文化遗产,但是又形成了个人的束缚,变成了封闭自己、限制打开自己的存在。

《追风筝的人》——在回忆里再次往前推动生命

一个人不可能在一生中总是做出非常勇敢的抉择。随着时间的推长,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积累着庸人之恶。一些人选择深深掩埋甚至都不愿意回望。但有没有能力回头把这些东西重新改变,在回忆中推动你不断去重新去把原来逃避的东西重新找回来变得尤为重要。只有在黑色回忆里不断回溯,不断拯救,不断改变,才能变成你的未来。


3. 荒诞

荒诞渗透到一切人类生活领域里面,甚至发挥出一定积极作用。

《小径分叉的花园》——交叉路口不仅是物理的分叉,也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分叉。

人类总想追求某种价值,对自己有一种合理的解释。我们总是在掩盖荒诞,但人类从来都是在荒诞中走过。

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可以浮游在任何语境中,自由和平等在这个荒诞语境下实现了。在荒诞中,实现把全世界合理化。

《竹林中》/《罗生门》——人类生活是被建构被规定的

历史上总在掩盖不和谐。明明一路上都是从不和谐走过来,但是总是被解释的很顺,让后人很平顺的接受。因此对荒诞表现出陌生感。

《赫索格》——高贵的失败者/《埃罗斯托拉特》

平衡的人经受不起否定,否则会接受特别大的反弹,陷入怀疑与空虚。每次坠落,都打开了一个原来没认识到的存在。

成功者容易陷入虚幻,失败者才能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一切意义被解构之后,当下就会变成最重要的东西。生活是一个个瞬间,每个瞬间都不一样,能不能把握这个瞬间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墙》——存在主义关于死亡面前一切意义的消解

一个人好还是坏,自己没有办法把控,并没有选择的自由,这是每个人的有限性。我们就像一个个盲人,看不见,但必须行动。因此,为真理而斗争显得特别可笑,因为连确定性都没有。我们要学会和确定性告别,告别之后我们对世界就可以尊重起来,恭敬的面对世界和世界上的所有人,每个存在的人都有自己的重量。

现在流行的自媒体,真正做到把世界还给每一个人。

《鼠疫》——人类是带着自己的绝症在生存的,比鼠疫更可怕的是人类精神上的平庸

人类生存充满了不可解释,充满了逻辑上的不统一和分裂。

世界根本意义在于人自身内在的价值。社会出现真正的文明时代,每个人不是依据周边的肯定否定赞扬诋毁而决定自己的行为,每个人不再遵从社会潜意识,而是有一种对人精神的高度自由,每个人都有内在逻辑。


3. 追寻

《浮士德》——探寻不仅仅是对自己本身目的的探寻,也在探寻中打开别人的痛苦和快乐。

社会就是不断的体验。生活就是不断的变化。探寻本身有残酷的一面,有时候是人特别难以承受的东西。

中国人的转换性较差。

《白鲸》——英雄和大众,互相都是地狱

没有英雄,人类会失去很多激情和理想;但是有英雄又会把人类推入一个个黑暗。英雄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强行推群众,群众变成了英雄的工具。群众和英雄的目的是对立的,但是群众景仰英雄,使他没有反抗的力量,在历史上被英雄推着走向绝望的、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胜利。

《午夜牛郎》——预设的标准让你离开了你的人生。

年轻人往前走的时候一无所有。

如果人生笼罩在光环之下就不叫人生,充满模仿与复制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

《醉乡民谣》——被细节捆住,被荣光诱惑

人悲剧的地方,这么大一个躯体,愿望更大,但往往被细节捆住:大困难你能去撞他;但细节无处使力,不知不觉麻麻木木就被套住了。

才华不去实现,都在小宣泄里不停消解,沦入庸俗。

探寻本身充满诱惑。诱惑最大的敌人是给你一种成功与光荣,但消灭了你真正的价值。

能不能承受虚空,愿不愿意做一个落空的人。

《老人与海》——永远不能被打败

追寻的目的是越过去,越过是为了放下它。


4. 幸福

《菊次郎的夏天》——幸福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在追寻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

离幸福最近的时候,才发现是绝望的开端。最靠近的时候,才发现彻底的失去它。在关键时刻的软弱,没有勇气和激情去把握住。

幸福要经过生命的投入,不是一下子能拿到的,一下能拿到的是快乐。快乐是一时的是最单薄的东西,但幸福是持续永恒的。

《纯真年代》——幸福也是一种对良心、对极限的测度

幸福有时候无处不在,却永远抓不住它。一步之遥却永远得不到。靠近时发现自己追求的原来不是这个,但发现了意外的东西。

幸福是做减法,不断去减去社会中的行为方式、价值框架、规则,豁然的获得自由。

《美国丽人》

人是一定要在城邦里培育的,在人与人交往的人文主义里培育。

很多人以为幸福就是可达到的确定的目标,看上去活的很安全,但人都在一种单向度中逐渐磨灭了。事实上,幸福是需要转换的。

《活着》——活着就是幸福

人就怕失去活着的状态。在一种惯常的模式里,在社会制定的轨道里,在他人的肯定里,在标准的运转里,我才在,但实际上却被内心欲望所控制。

《伤心咖啡馆之歌》——幸福的独立性不是爱对方是爱自己,实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人的幸福是不一样的,幸福有时候不是社会化的。爱情和幸福往往都是一意孤行的。有时候缺陷、脱轨、边缘往往释放出真实的感情。

《低俗小说》 ——我们觉得自己不幸福,是不是因为把幸福定义的太狭窄了

通过对幸福的理解,扩大对人的理解,扩大对人的肯定。

《东京物语》——在冷静的道理里失去了时代的幸福

在巨大的时代转换里,丢失幸福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从而出现普遍丧失幸福的时代。

我们总是放弃自己最珍贵最幸福的东西,忙忙碌碌的追求外在的东西。生活不是由自己定义的,自己不能定义自己的幸福,被潮流、外部、物定义。

所有理性的东西、很冷静的东西有时候都有消灭幸福的能力。不知不觉失去幸福,觉得一切合理可解释,在解释里幸福没有了。


5. 诺言

快乐的约定汇总,深藏着生命的毁灭。

【戛然而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200208 在小径分叉的花园里——梁永安的文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