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二节

前言:如果说第一节内容是告子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内容核心而被孟子以“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给怼回去了。那么,第二节内容即是告子勇敢的直截了当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人性不分善与不善)。

说明:包括第一节内容大意在内,第二节中,孟子对告子的回答依旧不在告子所谓的基准点上,也即,告子所说的和孟子所言的不是同类别的东西。

赏析(告子之言):

告子之言只是用水作为喻体,人性作为本体,是要突出人性的属性的——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并不真正纠结于水的流向以及因为水的流向而导致人性的最终导向到底是什么。

其次,就算告子对于所谓的湍水有一定的以偏概全的含义在内,但也是能够以喻体撑起本体的存在,而表达自己最终的思想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是足以撑起“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的。

随后,水之不分东西,延伸出人性之不分善(不善),而水之不分东西是为水之天性,而衍生出来的所谓人性,亦是如此——天性使然,没有善(不善)之分。所以,告子之言的基准点在于人之天性,也即顺应天地、自然、万物而活。

提:句中有所谓的“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一言,大家可能会以“随波逐流”的认知套用到人类的天性上,造成误会。在此,就对所谓的“随波逐流”给大家做一些说明:“随波逐流”中所谓的波与流是在一种较为饱和、完善的社会制度下所产生的人文、社会导向。在古时,人文、社会导向因为时代的性质而无法真正在完全意义上处于饱和或是完善状态,所谓的波与流也并非可供民众真正的选择自己的立场。换句话说,古时一般无法呈现出稳定的波与完善的流让古人去随、去逐,也即几乎没有“随波逐流”饱和意义的运用。

提2(另):也有很多人会觉得“决诸”二字是人为的结果,其实不然。早在人类未诞生前(盘古开天辟地时),盘古的血液成为了江河湖海(早期的水),而那时,水就已经在自由的流淌了,不管是湍急的还是细柔的,都有其自身所“向往”的地方——由水之天性主导。

提3(另2):为何大禹治水能够成功,说白了就是因势利导,尊重水的天性,还给水以它们的天性,让它们能够以自身的天性成全自己的一生,就好比告子所言中的“性犹湍水也”。

赏析(孟子之言):

孟子之言暂且分为三段来论,会好理解一些:

①、水信无分于东西~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有些问题(可能是自己能力欠缺):首先,告子所表达的已然是非常饱和的言论,在某种特定的状态下,告子的言语无法反驳或是一句话已经结束(若添加些其他什么,告子的言语则无法存在)。而,孟子所表达的却是在给告子加话“无分于上下乎”,加话之后,告子所指出的单一喻体就无法撑起其所为的“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的本体了;其次,告子之言中,没有提到单一意义的善或是不善,只是作为本体打了比方而已,而,孟子不仅给告子加了话,还拿出了在单一意义中才可能成立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随后,在孟子单一表达之下,强行得出的“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致使告子的所言所语丧失了其中的存在意义。所以,若说的好听一些,告子言东西,孟子言上下,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即,孟子所言,都是建立在孟子自身的逻辑架构之上的,与告子无关)。

②、今夫水~是岂水之性哉?

依旧如同①中的问题那样,孟子在自己的逻辑基准点上自由发挥,不仅让水“可使过颡”,还让水“可使在山”,告子所言中的“性”被孟子“扩充”成为了人之天性与水之天性的完美结合,只是这样的完美结合依旧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人之初,性本善”的立场之上。但却从未想过,人之性到底从何而来(或是说,人的构架由什么成全)?是人赋予人以人性(天),还是其他什么赋予的人类以人性?换言之,还有没有比人类更高一层的存在。

提:此间,可涉及到两个字“兼爱”——告子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来自于墨家的传承,而兼爱即是墨家推崇的思想之一。其实,兼爱二字的维度是垂直维度,不是平行维度。若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我们称之为博爱、关爱、爱惜等,而兼爱确是爱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非生命体等的一切(只要其存在于天地,属于万物的内涵之中即是),其所处的维度定然完全高于人类的维度,甚至高于整个星球的维度。也即,人之性,理应被比人类高至少一个维度的存在体所赋予。

当然,此间并不对墨家学说做更多、更深的理解,若有偏颇,请多多包涵。

③、其势则然也~其性亦犹是也。

此句,混淆了人之性中的本性、共性、天性、个性(在第一节中有提到)等概念。“其性亦犹是也”理应指代天性,而天性一般只有被消磨,仅仅留存后天的人性,人之天性不会受到外界的真正的影响并受到逼迫从而作出恶事,导致社会的动荡等问题。

且,在最后这一句话中,更能说明一点:告子说的和孟子说的完全不在同一块内容中:“其势则然也”说明水因为所谓的形势迫使,从而才导致其“可使过颡”与“可使在山”的,然而,告子之言里并没有提及所谓的形势逼迫,恰巧相反,水没有东流、西流的分别。

以上,对于告子与孟子之言的分裂赏析,其实是希望大家能够分别站在告子与孟子的100%的立场上去看待其两者的思想内涵——都没有错(然而,为什么以告子的言论作为赏析孟子言论的标准呢,也是因为毕竟相较于亚圣——孟子而言,告子的存在地位较为卑下,若完全站在孟子的角度看待告子的话,容易被完全压制),只是孟子在回答的时候缺少了一定的过渡步骤。

赏析(合并):

告子代表人性中的天性(个性)【无分于善不善也,在某个角度上,可理解为为人处世并没有太多的束缚,顺遂天性、天意、天命,做出符合天地、万物发展、变迁、传承的事情即可】部分;孟子代表人性中的本性(共性)部分,以善为导,人类社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天性铺路,走出一条不偏不倚的真正属于人类的路。也即,天性给予本性以丰富的内涵,拓宽我们的思想、行为、认知,让我们有可能认识全世界;本性给予天性以归正的道路,保护我们的思想、行为、认知,让我们在奔赴梦想的道路上,没有后顾之忧。

换言之:只有顺遂天性与秉持本性两相结合才能真正意义上以人类的身份在世间存活,缺一不可。

引申:

天性可谓人之灵魂,本性可谓人之生命,两相齐全才能真正的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如若,灵魂受生命的拖累,而生命受灵魂的放纵,那么,人终将不再是人,只是拥有血肉的躯壳。

太智慧的灵魂容易甜到发腻,

太邪恶的灵魂容易辣到麻木,

太清醒的灵魂容易咸到生齁,

太糊涂的灵魂容易酸到呛味,

太执着的灵魂容易苦到掉渣,

所以,人生在世,看住灵魂即可,别太强求灵魂。

生命亦是如此:人生在世,生命所需早有定数,别因为自己的任性而强行改变定数,以此所获得的已经不再是所需的了,而是负担。

综:此节内容可能过于生涩,但只需要记住一点就能够把握全节内容,即看住自己的灵魂与生命,莫要强求,凡事皆有其定数,一切的一切天地早在你诞生的那一刻给你安排好了,听命于天地即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