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奔跑,拒绝喧哗,携手共创文明校园】
文明校园有诸多特征,其中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文明校园一定有举止文明的学生。
而,举止文明的学生又有哪些特征呢?这不是一个指标单一的评价,其中,必有些核心的品质和关键的表现,比如,不随意奔跑和不大声喧哗。
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养成“不随意奔跑和不大声喧哗”的习惯,使行为举止越来越文明呢?
这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三方合育。此处,我们且来重点关注家庭与学校的携手共育。
围绕文明学生的养成,重点围绕“不随意奔跑和不大声喧哗”习惯的养成,家庭怎样达成和实现与学校的共育呢?
一、理念认同,形成共识
首先,家长要知晓学校关于学生“不随意奔跑和不大声喧哗”的要求,并了解如此要求背后的原因,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够实现理念的认同,收获共识的
形成。
(一)八礼是努力方向,也是评价指标。
为在未成年人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江苏在全省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强调要突出抓好未成年人的“八礼四仪”。“八礼”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引导未成年人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养成文明行为。
“八礼”给文明学生的养成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保证从理念到实践的有效转变,学校遵循重点突出,分步推进的工作方法与步骤,在不同阶段锁定不同礼仪做重点落实与推进。
针对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分析,抓住行走之礼和言谈之礼作为近期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工作重点。
关于行走之礼,具体包括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进一步结合校园生活的实际,再将“行走之礼”的上述要求增加一项—“不随意奔跑”作为校园行走之礼的具体要求。
关于言谈之礼,具体包括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同样,也进一步结合校园生活的实际,将“言谈之礼”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项—“不大声喧哗”作为校园言谈之礼的具体要求。
由此,我们从全省的统一要求中,为学校将“不随意奔跑和不大声喧哗”作为文明学生的评价标准找到最近的依据。
作为一名公民,需要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怎样践行呢?需有一些具体的路径。比如,八礼四仪就为此提供了行动的支撑和努力的方向。再结合学校实际以及小学生实际,学校又将其具化和细化为如下两个关键—不随意奔跑和不大声喧哗,也是家庭和学校需要共同努力培育的目标。
(二)安全底线保障的需要。
在从八礼当中为“不随意奔跑和不大声喧哗”找到理论依据之后,我们再分别来看看这两个要求还有哪些必须提出的原因?
《流浪地球》中有一句被广泛知晓并高频应用的台词:“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是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底线。
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十次车祸九次快”,分析车祸酿成的原因,基本都与超速有关。奔跑会造成超速,从而导致校园里各种碰撞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因此,为保障校园学生的人身安全,“不随意奔跑”成为控制速度的至关重要的要求,必须遵守。
(三)学习发生保证的需要。
再来看看“不大声喧哗”。除了是八礼的落实外,还有什么提出的背景呢?
诗经里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校园是师生求知成长的地方,求知的过程以及成长的发生,都需要有安静的氛围。为此,校园拒绝大声喧哗。
课上,发言需要声音响亮,其他时候都不能大声讲话。
课间呢?同样不能大声讲话。交流仅限于双方听到即可。
“不大声喧哗”不仅对应八礼之言谈之礼,还呼应学习对于环境的需要。
二、实践一致,同频共振
为实现家校共育,在知晓学校理念之后,还需要遵循学校统一要求,以实现与学校的同频共振,以取得切实的共育成效。
(一)同步教育和引导。
首先,按照统一要求,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规范行为,养成文明习惯。
比如,在学校,不奔跑。推而广之,在公众场合,不奔跑,以保证他人和自身的安全。
(二)及时反馈和自评。
其次,要关注每周老师关于该项活动的反馈,并以此作为家庭自评的依据。
如果本周,孩子有奔跑,需再强化要;如果本周,孩子无奔跑,则要肯定并予以巩固。
(三)全力支持和督促。
最后,围绕该项活动,学校还有后续的终端反馈。比如,将每周“奔跑和喧哗”的记录结果作为“文明校园失信行为”档案的重要内容,作为各项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也作为学期结束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评价依据。
对此,家长要在理解活动意义之后,高度重视,全力配合,使得孩子试图不守规则的想法无所遁形,从而真正形成能够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举止养成的家校合力。
孩子入园、入学之后,于家庭而言,就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
那么,家庭要怎样借助学校的力量,促进和实现孩子的健康成长呢?则需要知晓学校理念,了解学校要求,再积极践行,全力支持。
唯有如此,方能助孩子拒绝奔跑,拒绝喧哗,培养出文明的学生,进而共同为孩子创建出文明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