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慈悲心,就是佛祖在

看《佛陀》,很受启发。

每次陪伴妈妈,总是有很多不适。比如:感冒、哮喘、失眠……我知道这都跟情绪有关。很多时候,我都在自我调节。听书、读书、静心、瑜伽……但是,不论如何努力,还是事倍功半,没办法完全释怀。

这次周末回家,刷短视频,看到了佛陀修成正果后回到本土的一个片段,想起以前看了很多集,还没看完,就打开收藏,找到后从36集看起。

边看边侍候母亲,收拾家务。

如何面对责骂、侮辱。有一天,佛陀化缘来到一个脾气非常糟糕的老太婆家,这个老太婆一见佛陀是来化缘的,立刻破口大骂,骂佛陀自己不劳动、四处要饭,肆意侮辱诽谤了佛陀很长时间。佛陀就一直微笑着站在那里,等老太婆骂累了,佛陀问老太婆:“您骂完了吗?”老太婆说:“骂完了。”佛陀接着又问老太婆:“如果一个人送别人礼物,但对方不接受,这个人应该怎么办?”老太婆一愣,回答说:“那就收回去呗。”佛陀就说:“那好,刚才您所说的那些话我都不接受,您还是收回去吧。”

比丘们到一个地方乞食,可是当地人不认可他们,并且责骂、羞辱他们,比丘们愤然离去,回到佛陀身边。请求佛陀换个地方乞食。佛陀没有问为什么,而是说:“你离开此地的理由,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跟随着你。”比丘们说出理由,佛陀开导他们:“如果你收到的是鲜花,你们就会满心欢喜,如果遇到责难,谩骂,就心生烦恼,也就是说,你们把内心的平静交由别人掌控……你们必须经历转变,保持平静与安忍。”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安居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进来责骂了佛陀。婆罗门就是印度当地的贵族。他们是同族的人,很多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了。他觉得他身边很多的王亲贵族都出家了,他非常恼火,就跑过去骂佛陀。佛陀默默地任由他指责,直到他稍微安静的时候,佛陀才说:“婆罗门啊,你的家偶尔也会有访客吧?”“当然有了,瞿昙这怎么讲啊?何必问此啊?”佛陀在家的名字,他们叫瞿昙。“婆罗门,那个时候,你偶尔也会款待客人吧?”“瞿昙,那是当然的啊。”“婆罗门啊,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你所做的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要是他们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当然还是归于我啦!”佛陀用慈眼盯了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啊,你今天在我面前说了很多的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责骂还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啊,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就犹如主客一起用餐那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然后佛陀就为他说了以下的话,“对愤怒的人还以愤怒,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相还的人,可以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够战胜自己,也能战胜他人。”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证得阿罗汉果。

看《佛陀》,真是受益匪浅。他教会我理解了母亲的老小孩的表现。因为从小没有做过小孩,打从记事起,就是做这做那的小大人,所以老了找回孩子的感觉。可见,母亲一生所受的苦难。

其实现在我们家所有人对她都很好,但是,你会发现,无意中你说一句话说出去了,你根本就没有那种想伤害她的意图和想法,她就会受伤,所以说不是不爱她,而是说她本身有伤痛,她不了解那个伤痛的话,她就会对外在的不是伤害的东西都特别的敏感,所以你比如说你给她买栋别墅,她可能就会挑,哎呀,我还得爬楼。她就一定会找出生活中的那些痛点来刺痛一下自己,表明自己过得其实不好,很悲惨的,所以说她需要这个痛到,不管你给她什么,她仍然会痛的。

心里有伤,需要被疗愈,但是外界谁都没办法真的疗愈她,给她好吃的好喝的,住得好,都不行。因为她心里的难受和外在无关,都在心里。——侯君

这就解释了母亲为什么总不知足,总是感觉自己是最悲惨的一个,总是挑三挑四的原因了。

这就需要做子女的有佛陀一样的心胸。包容,安忍。对待路人都如此,何况是家里的“老佛爷”。

这一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我心中已经开始觉察,用平常心、用慈悲心、用爱心去面对。尽量做到“如如不动”。

给妈妈洗脚的时候,忽然想,手机里演着佛陀,手机外受着一个活菩萨,知足了。因此,搓洗,剪趾甲更用心,更细致。

两厢情愿,非常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慈悲心,就是佛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