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降温”,教育“返校”(1741字)

事件回顾: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正式发布。政策发布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

多家大型教育培训机构股价一落千丈,开始大规模裁员,引发劳资纠纷;广大教师群体对增加学生在校时间对于自身待遇造成的影响褒贬不一;家长们一方面对于国家帮助大家降低培训辅导负担表示认同,但另一方面,又担心补课行为被打压后,孩子们的成绩下降影响升学结果。

一个政策,终结了愈演愈烈的校外补课竞赛;一纸文件,勾勒出中国教育的众生百态。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一千多年科举文化、考试传统的土地上,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上至庙堂,下至江湖都不能回避的重要命题。国家、学校、企业、家长为此纷纷发声,但主题还是一个:为了孩子。

双减话题:近年来,补课之风愈演愈烈:有的家长给孩子报多个科目的培训班,周末比平时还忙,转场于各个培训教室之间。有的培训机构在教孩子做题技巧的同时,还会超前授课,提前教授本应在课堂上完成的基础知识学习。有些家庭会以自己的孩子报了多少培训班,考了多少证书为荣;也有些家庭会在此过程中被迫参与,不堪重负。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这些现象,画上了句号。

你怎么看?材料中对于补课行为,进行了诸多描述,总体来说都是负面的。我们的立意要从双减政策对教育的积极意义来展开:

(1)过分补课,影响了教育公平

(2)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学校和家长,不能本末倒置。

(3)要推动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教育应该回归家庭,补课不等于重视教育。

(5)高考不是唯一的人生选择,人生不只有做题和考试。

(6)教书育人,不忘初心,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承诺

立意:该怎么写?

(这部分自己抄一遍,提高打提纲的能力)

标题:补课“降温”,教育“返校”

开头:近年来,补课之风愈演愈烈。家长与孩子不堪重负,学校的教育被边缘化。你学、我学、大家学;你补、我补、大家补。是时候给盲目的补课热降降温,是时候重新思考教育的初心,是时候让教育回归学校和家庭了。

分论1:从个体来看,孩子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非千军万马走独木桥。

望子成龙,人之常情,但是盲目从众,将会贻害无穷。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生命体,素质、爱好都不一样,不可能千人一面。在如今火热的校外培训背后,有多少是因为互相攀比盲目选择,又有多少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呢?家长们要少念叨些“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须知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要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多期盼些“静待花开”,坚信自己的孩子只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总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是优秀的,但绝不是成就在别人渲染的让全社会无比焦虑的上培训班的轨道上!

分论2:从家庭来看,最好的教育是成长中的陪伴。

父母若桥,是年轻而又有活力的城市里高耸林立,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伴着孩子走向外面精彩的世界。小时候,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小脚,颤颤巍巍地站在父母的双肩,扎开小手,巴望着一双充满好奇的双眼看向这个世界。一位家境贫寒的父亲为了让孩子认识更广阔的世界,竭尽所能地将破烂狭小的屋子用油画、书籍、瓷器和玩具装扮成博物馆的样子,将《一千零一夜》或莎士比亚的戏剧本讲给孩子听。孩子在脑海中浮想联翩,甚至将自己置身于情景当中进行表演。然而他不满足于这些,在父亲的陪伴下,孩子到街头去看油嘴滑舌的生意人、埋头工作的受益人、弯腰弓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和伪善的市长。广阔的眼界、丰富的精神世界促成了这位童话巨人的成长,他就是安徒生。他在父亲的温情陪伴下成长,去认识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分论3:从学校看,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永远的使命!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作家和教育家,有“语言艺术家”之称。他怀着“立国之本,首在教育”的愿望走上讲台,投身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参与设计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堪称教育界泰斗。为了培养祖国的新生一代,叶圣陶付出了无数心血,投入了毕生精力,一直都在反复思考“怎么教”。他反对割裂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主张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健全的公民。他掀起教育改革的潮流,授人以渔,诲人不倦,尽显一代名师风范。

结尾:让补课“降温”,让教育“返校”,于孩子、于家庭、与学校、于社会,正当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补课“降温”,教育“返校”(174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