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理解技术(三):工具会改变我们的认知习惯

为了避免AI拥有自我意识,同时又需要它与我们进行有效的对话,可能更好的方式就是让AI成为人类沉淀知识的媒介,而且这种媒介会比文字、视频等方式更为高效。

比如特斯拉,已经是个成熟的电动车,可以自己倒车入库了,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数学公式或者算法的力量。但是,AI除了让机器可以自动做到,又是否可以通过体感等多种形式对人类进行教学,再把知识传递出来呢?

教育本身是否也会受此影响,更关注用知识理解世界,而不是如何成为人肉计算器?就好比现在的数学教育真的需要学生用纸笔而不是计算器去做极其繁杂的计算嘛?当更多的基础能力被机器承载,人脑与机器的差距被不断放大,知识传递的效率更高明,学到什么会更取决于我们的理解力、想象力,教育也许会更关注不同科学抽象世界的方法,而不是具体如何使用某项工具。(中国现在的数学、物理教育更偏向于教授公式、定理这些计算工具的使用,而不是数学、物理抽象世界的方法,和其中不同学派的理念;这就和古代读书人学习经义是为了理解世界,而明代的八股取士虽然打破了阶级固化,在政治、社会上具有极大意义,但对经义本身的意义和取向也造成了影响,后来程朱理学对人性的伤害与此不无关系)。

与此对应,未来我们的表达习惯可能也会被与ai的交互形式所改变,使用更简洁,缺乏歧义的表达,因为与AI交互的效率和所能获取的信息远强于与人类的交互。想象一下未来你会询问siri应该去哪吃饭,而不是打开微信寻找朋友,又或百度一下。

“Siri,附近餐厅,6点-8点,4人,火锅、烧烤、定位”

在习惯了更多与AI进行交互之后,人类间的交互或许也会变得更有效率,更少感情化的交流。比如“吃了么您”这种表达会越来越少见。可能有些人会觉着有些危言耸听,但作为一个咨询师,我在日常工作中已经能感受到类似的现象,在与不同具有鲜明企业文化的甲方老板对话时,使用的语言和逻辑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共性和区别;同样特定职业也会有语言表达上的职业病。即使工作上的交流习惯都会对人们造成如此的影响,想象一下未来所有人都会花更多时间与AI交互,我们的语言习惯真的不会被改变么?

“我们创造了工具,而后工具改变了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哲学理解技术(三):工具会改变我们的认知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