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笔记第一部第二节

第二节直接抒情

与上一部分不同,此部诗词不侧重于景,而侧重于人之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嬉笑怒骂。不以自然环境为要,而知关注与人之状态。虽不如其美,但更见情深。

(一)以动作抒情

诚如小说中之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着笔于细微之处,而最能体现人物内心之情思。然人状态之表达亦有不同,故亦可分为两类。此两类只是两种不同途径,形式上基本相同,但给人的感觉有所差异。

分析当前之动作状态者:(叙事抒情)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诉衷情·眉意》宋·欧阳修

梅妆,远山:均为一种装束名称。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唐·温庭筠

小山:小山眉,一种眉妆。

罗襦:一种衣服。

唯有此等深入细微之描写,方能体现人物最深之情思。欧阳修末三句所写之动作最撩人心弦,韵高才绝,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而温庭筠之词似无甚感情,然单“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两句便能引出多少情思!虽然并不清楚这种感情具体究竟是什么,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这种心不在焉,似有所想的状态用以描绘闺阁女子,则一切闲情,尽在其中。

其他例子: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等人时之怅然若失,焦躁不安。)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以上动作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以上状态

摹写人物之动作状态,可更全面的塑造形象,读来更为形象生动,有助于理解其情感。而读诗之时,此等细节断不可放过,否则诗人之情感判断无从入手,对与全诗之理解亦将有所偏差。在诸多诗歌中,梁元帝采莲曲几乎尽是写人物之形态,故而列此为例,更能体现此种手法之作用: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音益)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音间)。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虚实结合者:有实态,有虚态,有过去,有现在,有自身之动作,有他人之状态。相衬相映,情正由此生。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前之人物状态)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之人物状态)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昔日之景)

——《临江仙》宋·晏畿道

小蘋:作者思慕之歌女。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此四者各有不同,杜少陵全诗皆为虚景,遥想妻子儿女思念自己的情景。在古代的一些述说相思之情的诗句中,这种方法极为常见。

比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比如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古人不仅写自己的思念,也想象别人的思念,这样不仅为自己带来慰藉,更令读者动容。李商隐遥想未来相遇之景,与杜甫相比,更跨越了空间,而且此句意境历来为人所称道。

李义山之诗,所成者亦多在此:一者为想象之瑰丽,一者为意境之醉人。

至于《临江仙》一词,则先写现在,又忆过去,表达思人之情,与稼轩《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略似。

涉江采芙蓉一首,对于第二联可作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女子采芙蓉望旧乡,一种理解为女子想象丈夫采芙蓉望旧乡。若取第二种理解,就是对写,就是虚实结合。

(二)物我合一

古人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在社会上不得意之后,便往往到大自然中寻求慰藉。因此,在古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诗歌。在这些诗中,大自然就像是诗人们的朋友,知音甚至于恋人。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新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此三首中皆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句,不同在于,李白惯用夸张的手法,驰骋的想象力,把影子月亮视为酒伴。可以说是一厢情愿,空想共处之愉悦。王维则笔锋平淡,人与月之间有情也无情,透露出一种禅意,而且,王维的句子如果单纯的理解为写景之句,亦无问题。但总的说来,那种人与自然之间淡淡的相知相亲相怜之情还是有的。至于《新晴》一诗,作者将通常的自然行为有情化,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其他例子: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我看青山多抚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粼粼浪。

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读这类诗时,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似乎极不讲理。仔细看一看,“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青山真的会劝吗?还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和“料青山,看我应如是。”都是自作多情的从自然那里得到慰藉。

诗人们近乎偏执的认为青山绿水爱自己,然而,在一切不可知的情况下,人们自然希望被自己所爱的爱,而且,如是以来,人与自然真正被划到一起,成为相似的事物,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也就凸现出来。试想,当人与自然相恋之日,人与自然必为一体。

同时,诗的意境之美也就显现了出来。这些句子具体上有所差别,“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及“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两句主要写自己的爱,到没有之前三句那么自恋,至于“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则带有请求的意味。无论如何,自然之景被成功的拟人化,显示出人的形象。后面的“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粼粼浪。”也体现出一种和谐,但同时更表现出一种豁达与乐观。

这种物我合一的手法在古诗中使用极多,而另一种写法(可算做拟人,但极富特色)也十分有趣。之前的那一种方法,大致上可以说是将景物情感化,而这一种则是思想化,有两个例子极为典型: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明月不堪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这两句十分新奇,花本不会说话,可诗人偏要去问,好像花是应该说而不愿说;明月本无知,可诗人偏要把它视为一个人,好像是可知道却不知道。之前的例子中,诗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而在这里,却似乎更把自然看做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完全丧失了自然属性的人。

(三)直抒胸臆

这种方式极为普遍,以至于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然而,这种方式更为震撼,更为直接,古往今来,那些感人至深的诗句几乎都是用这种方法写出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宋·李清照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直抒胸臆极易理解,这两首中第一首较直接,第二首末两句亦属此类,不过相对而言较含蓄一些。由于此种方法较简单,故不谈许多,直接举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欲把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不难发现,直抒胸臆依旧可以用许多手法来配合,它并不是干巴巴而缺乏生气的,而同样可以是生动而富于变化的。有时候,这种方式更能给人给人以印象:

霜雨相摧枯枝颤,珠连连,夜长寒。孤灯挑尽谁与伴,残花落尽,飞鸟南还。点滴扰无眠。凄雨愁心谁抛与,良辰美景奈何天。欲问今生何归去?星隐月暗,冰凝水断,一载赴黄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笔记第一部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