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第五章--感受的来源

非暴力沟通当中的第五张是感受的根源。但我们听到一些让我们自己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做出四种选择。当然,我们最常做出的选择就是,前两种了。第一种是责备自己。我们一定会想吃我自己哪里做错了,做的不合适了,才导致对方出现了这样的行为,然后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不足。第二种是指责他人。因为对方的话让我们自身感到不舒服了,所以我们开始。用指责用攻击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拒绝接受实际情况。第三种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感到不舒服的事后那一定是我们内心当中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尝试来感受自己的感受以及我们内心当中的需要。第四种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说出这样不中听的话。是什么导致他说出这样的话来呢?我们可以跟着这样的思路去。深挖一下他内心当中的想法,他需要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回想我们经常可能会说的话。

比如:你怎么现在还没有做完作业?快气死我了!

看看你整的这一大摊子。想累死我吗?等等。

在这样的话语当中,我们其实是利用了他人的内疚。想要让对方感觉到是因为他们的错误,他们的不当而使得自己生气,使得自己很累。我们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于对方。但是我们要去看问题的本质,也许他们为了不让我们生气,为了不让我们那么劳累,会做这些我们想要他们去做的事情。但是这种变化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内心当中有一种内疚感。不想因为自己的一些错误一些不当而引得对方对自己的负面的感受。

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三种会忽视我们自身 和感受的表达方式。

第一种是我们只谈到了相关的事情。比如:电视机坏了,我特别难过。

第二种是只提及他人的行为。比如说我们刚刚所提到的第一句话,你怎么现在还没有写完作业,快气死我了。

第三种是指责他人。比如说,我现在非常生气。因为你一而在再而三的拖拉,不去完成作业。

所以那么我们要如何来表达会更好一些呢?作者说我可以通过“我感到怎么怎么样,因为我怎么怎么样”的方式来识别我们感受和自身的关系。用另外一种方式其实就是加上简单的陈述事情,接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且要说出自己有这种感受的原因。这里的原因可以是我们的一种期待,一种需求。也可以是我们个人的一些原则等等。

那么刚刚也收到,但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第二种选择是我们去指责他人。为什么我们使用指责他人的方式反而会使得我们想要沟通的效果降低呢?是因为这种指责的方式其实是属于一种心理学上非常典型的行为主义。这种行为主义就是你遇到好的事情,我对你进行表扬,而遇到做错的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我对你进行批评,指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经常我们表扬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表现会非常好。或者会更好。当我们发现孩子这些不好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开始批评他,指责他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孩子这种行为频率上的减低。但是我们同时又会发现,等再过一段时间,孩子的这个不好的行为又会继续出现。所以其实在另外一本非常专业性的书籍《0-8岁儿童纪律教育》中非常细致的分析了行为主义对于儿童成长的伤害。那么在我们这里所谈到的指责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受到批评的那个人一般会是认为这种批评其实是对我自身的一种指责。回应的方式一般都会是申辩或者反击。但是当我们使用批评的方式去沟通的时候。批评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个人的一些需要需求,或者期待。虽然同样是为了想要解决这件事情,但是这样两种完全相反的方式却可以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我们使用批评来提出我们的想法,对方不仅没有办法感受到我们内心当中真正的需要,反而觉得自己的自尊,自己的尊严受到了威胁,用申辩或反击来回应。但是同样神奇的一件事是,如果我们直接的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是对方就可能会做出非常积极的回应。

其实在这一点上当我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有很多次在我的生活实际中进行了应用。因为有时候我在这里工作的时候,我会非常需要一些安静的环境。但是我家里的小孩子比较多。他们有时候经常会在我的屋里玩耍。以前我就会非常抱怨的说你们太吵了。去别的屋玩吧!或者说你们能不能小点儿音儿?太吵了!在我的言语当中,我带着那些对他们声音的抱怨去表达我的需求。但是孩子们不懂。他们不知道效果的这种背后是是我对于安静的环境的需要。所以后来我会改变我的方式,我说。姑姑在这里学习呢需要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你可以安静一点,或者去奶奶的屋里玩一会儿吗?后来不管是我家大一点的孩子还是现在小到两岁的孩子。只要当我明确的向他们说出我的需求的时候,他们都会非常注意并且感受到我的需求,然后来满足我的需求。所以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尝试,真的帮到了我很多。

包括书上也其实列举了一个直接说出自己需求的例子,大家也可以在取认真的回顾一下感受一下,我们直接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他可以带来的这种积极的回应。

刚刚也说,但我们运用这种态度去表达的时候,背后隐藏着我们人的一些需求。那么这种需求有什么?作者也列举出了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的基本需求。包括自由选择、庆祝、言行一致、滋养身体、玩耍、情意相通、相互依存等七大类。在每一大类里面又包含着很多具体的需求。

在这里想跟大家谈到的有一个相互依存里的信任。因为我们大多数的家长都会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到一些事情。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大手大懒地将孩子很多行为进行了包办。但是其实我没有必要去要求那么多,反而去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是在他的能力范围之上,稍微超越他能力的范围内放手,让他们去做。比如说孩子收拾书包这件事情,我们总认为孩子不会不会,所以我们自己每一次都会主动的。把孩子收拾书包这件事情给干了。但是反而我们应该去相信孩子,当我们交给了他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技巧的时候。就让他们不断地去练习,相信他们一定会很快的上手。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要让我们去明确我们自身的需要,以及我们内心当中的感受。但是我们又会发现在生活当中,我们从来不会去善于发现自己。包括我们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因为我们总觉得当我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的时候,是一种很别扭的现象。其实这背后也隐含着社会文化对于我们个人的影响。那书中作者所说的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男性成为了在外,只要赚钱养家就可以了,而女性需要承担各种家庭的琐碎的事情。所以这些东西好像就应该我们理所应当的去承担,有我们女性来,消化吸收。或者我们有时候当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需求的时候。照受到的回应是没有回应或者强烈的反击。这是我们社会现实中所存在的必然的现象,但是我觉得我们依然要去做出改变。在现在的社会当中,我们女性的地位,个人的注重应该提升一个档次。

所以这里作者提到了我们个人成长一般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情感的奴隶”,我们有各种身份,作为女性,我们可以是妻子,我们可以是女儿,我们可以是母亲,我们可能是朋友。作为男性,我们也许是父亲,我们也许是儿子等等。无论我们作为哪一种身份,好像我们都要去取悦于他人。什么叫取悦?就是我们有让别人开心的义务。哪怕这件事情做了会导致自己不开心,我们都会为了让对方开心而去做这件事情。如果当对方感到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是自己的责任,我们会有哪里做的不好。然后我们又会想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让对方感到开心。这种时候他们一般都会在内心的深处被我们当做是一种负担。所以其实我们应该去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需求。我们不仅要满足他人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自己的需求。

第二个阶段是面目可憎。因为当我们想要开始改变的时候。我们的一些理念和对方所回应的一定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我们没有办法让对方一直感受到我们之前为了迎合他而让他感受到的开心。所以这时候双方之间的矛盾好像要激发起来一样。但是为了自己的需求。为了自己的感受可以被尊重。在这个阶段是最难的阶段,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做我们认为觉得正确的事情。

第三个阶段是做生活的主人。但我们跨越了那个最艰难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助的关系,我们不用为了取悦别人而去做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我们也不会因为别人的难过而开始责备自己。因为不仅我们要对别人负责,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负责。

那么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的第三个环节了。这个环节好像非常非常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去面对我们可能要接受的挑战。因为他一定会带来他人对我们的不理解。就像我们个人成长当中第二个阶段面目可憎时所遇到的场景一样。

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非暴力沟通可以真正的去改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哪怕他暂时的让我们变成一个面目可憎的人。从长久来看,他依然是一件我们要坚持去做的事情。

所以让我们去感受我们的情绪,感受我们的需要,感受我们内心的感受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暴力沟通》第五章--感受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