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睡觉,每天你的注意力在哪?
微信,微博,淘宝,头条,美团,视频,游戏,美剧.....还是,书籍,健身,美食,旅行,咖啡,交谈,上课......,一个朋友分配给前部分的时间是10个小时以上,我是90分钟左右,早上和睡前各45分钟,腾讯张小龙说微信有10亿多用户,平均耗时3-4小时,所有前部分成员都在以微信为榜样,使出浑身解数,目的只有一个抢夺你的注意力。
注意力,眼球经济,这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当下,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在获得了信息,娱乐,购物,教育等等便捷的前提下,大家也渐渐的默认了自己眼球被“劫持”的事实。
不过,如今,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以及机器学习的迅猛发展,一种不可忽视并无法逆转的危险正在慢慢靠近我们:我们的注意力正失去我们的掌控。
首先,从时间上来看,与10年前相比,上网已经占据了人类越来越多的时间,按目前趋势看,未来我们可能主要要在网络上生活工作了,如果机器学习和生物科技再将进一步发展,在睡梦中,我们也可以选择网上“做梦”,也就是说,人类很可能变得愈加“虚拟”。
要知道,以目前的寿命限制,人类最宝贵的其实只有时间,也就是说,你将时间花费了就再也没有了,“人无法同时踏入同一条河两次”,时间不仅是金钱,时间是一切可能性,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其次,按机会成本来说,我们在花费大量时间上网的同时,我们正在走向一个虚拟的,封闭的,孤独的甚至虚幻的极境。
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网络正在与现实紧密的链接起来,我不否认这个事实,但是它其实链接的是你的数据,并不是你作为物理的个体,我们购物上网,我们外卖到家,我们网上卡拉OK,作为个体并没有发生任何物理运动和物理接触,我们丧失的是逛街的乐趣,聚餐的愉悦,和喊麦的宣泄,我们和其他人尤其是亲朋好友在疏远,这种疏远会导致心理上的隔阂,所以网络无法一切OK!
第三,因为机会成本,我们正在丧失高价值信息获取的机会。
眼下最流行的是碎片化阅读,这其实一种十分有害的信息获取方式。
根据最新的脑科学研究,信息的有效存储和利用,需要大脑对同一类信息多次输入,最好的方式是运用分析,图像,类比,比喻各类手段,和已存储知识挂钩,这样才能做到对同类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目前,我们刷各种信息,一刷数百条,几乎无法让自己的大脑留存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即使遇到有用的信息,绝大多数会做的就是收藏和转发,事后去整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是专业人士,你根本不知道该条信息的价值高低和归类原则,你能做的除了堆砌就是遗忘。
如果是一本书就完全不同了,它一般是专业人士对某类知识长时间采集,归纳,类比总结甚至批判的成果,它省却了你自己去做这一切的时间,所以从成本上来说,看书要比刷信息高效和划算的多。
当然,我并不反对看电子书,如果它对你的眼睛不构成威胁的话。
第四,正是因为网络大量无效信息占据了你大量注意力和时间,使得你去做其他必须事项的成本变得极为昂贵。
比如游戏一般会占据程序员大量的时间,美其名曰是为了放松和休息,最后10多个小时的游戏让代码任务彻底泡汤,他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
再比如刷网剧成了很多学生的挚爱,打着学习英语的名头,等一口气把几个季的美剧刷完,英语学习的念头已经烟消云散,付出的代价绝不仅仅是几十个小时这么简单。
最让人感到威胁的是,所有网络巨头都在不遗余力的将采集分析学习你的各种数据,未来,最了解你的绝不是你自己,而是你手机APP背后的机器,只要给它们时间和数据,它们将对你的习惯爱好憎恶了如指掌,它们将给为你定制各类你潜意识里的欲望,它们将牢牢抓住你的注意力,在你自己都不注意的时候,慢慢消耗掉你的时间,这才是最危险的,记住,时间才是你最宝贵的东西。
这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瘾即可欲望的反馈机制了,如同训练小狗,只要听话就给口吃的,不听话马上训斥,网络做的是同样的事,给你马上想要的,让你听它们的,可是,未来如果你不想听它们的了呢?
所以,我正在对网络保持距离,删除了一些信息流软件,从不下短视频,看一些优秀美剧,每次绝不会超过两集,早上浏览新闻,只看科技财经远离娱乐和社会新闻,晚上只看朋友微信留言,基本不打开朋友圈,多看书能看英文的绝不看翻译的,逼迫自己最接近作者原意,多和家人购物旅行聚餐,尽量找时间固定去运动,多和朋友咖啡聊天......
我不是要对抗时代,我是要让我的注意力注意更值得我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