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舞林大会》的吴昕用24小时彻底颠覆了1万小时定律

周末看综艺《新舞林大会》,这一期开启了明星互评模式,吴昕、杨丞琳、张靓颖、许魏洲等明星纷纷上场。这些参赛人员虽然是明星,大部分是演员和歌手,但在舞蹈上大部分是“非专业”和零基础,却在专业导师的培训和点拔下,亮相对决在节目中。

说真得,在这期的刚开始,并不看好吴昕。因为在前面的训练和表演时,她只能整个动作慢半拍,而且只能走过场地表演一些简单、可爱的动作,和一个独立、专业的舞者根本不在一个阶层。


然而,这次的吴昕完全颠覆所有的观众。

从吴昕出场这一期的《舞林大会》到结束,从亮相到最摆姿,动作、表情、气场都是那么到位、自信,如行云流水般地演绎了作品。当她舞曲终了,全场都是掌声和尖叫声。

她编排的舞蹈名叫《眉飞色舞》,音乐刚刚响起,吴昕戴着墨镜,穿格子西装,牛仔裤,头发烫成小碎卷,戴着头发绷带,随着音乐动感和酷酷地舞动时,每个动作利索、干净,却又那么自信而娴熟,哇!

这一场,她得到了两个最高分:8分。一起参赛的任嘉伦为她打出“6666”,赞美说:这次完全出乎意外,昕姐这次展示的是个完整的作品。从任嘉伦的评价来说,吴昕的表演已经上演到一部专业作品的阶段。

杨丞琳也说:如果有10分,我们会给到10分。

主持人金星用极高的评价“四两拔千金”称赞吴昕的这次表演的精彩。确实,观众也亲眼见证了吴昕不可思议巨大的变化。

吴昕是怎样用24小时逆袭为专家的?难道1万小时定律出错了吗?

                                                                                    01

专家的塑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天赋和专注性训练。

在舞曲终了时看到金星问吴昕:“小时候跳过舞吗,给劈个叉吧?”,吴昕肯定地点点头后,一个正劈叉就摆出了看家动作。原来,她曾经在幼儿时代经历过一个舞者的环境。

因为,我们成为专家需要一个浸泡式环境。


这个浸泡式环境类似于听、看、说,用自己的触觉去感应,当积累到一定量时,自然成就专业。

例如很多音乐家的孩子还是音乐家,高小松的父母是北大的老师,所以,他也上了北大。

在我高中一位女同学,她的爸妈从北京来边疆支边,是我们重点中学的老师,让我们惊讶地是,她们家的三姐妹全考取的是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国,英国政府无法区分“返航飞机”和德国飞机,而一些平民,却能凭直觉正确100%识别。英国政府非常需要这样的侦察员,于是,让这些能正确识别的平民来培训新手。每天,由新手对飞机进行“是或否”的练习,然后,由这些社会超能的平民告诉他判断的正确性。

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训练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培养出数名“专家侦察员”,而这些专家依然保持“我不知道我是如何做到的,我就是知道”的专家段位。

让我们大脑直接接触信息,不断地接触到正确的信息,而且量足够大时,即使你无法解释它正确的原因时,你也能做出正确的事情。例如我的同学在家庭大量正确的教育下,类似耳濡目染一样的,三姐妹都能在不同时间段考上人大。例如吴昕小时候接受过舞蹈训练,仍然保留了专家训练的记忆,在24小时之内不断练习、刺激、重复调用,从而激活了专家的能量按钮。

“元能力”的迁移让你成为斜杠专家。

一个人在某项领域达到高水平之后,他也可能在象棋、滑雪、绘画等其它领域都成为专家。也就是我们现在出现太多的斜杠青年的缘故。因为这里涉及到能力的迁移,和人的成功底层逻辑。也就是当他在一个领域通过学习、训练、思考后获得了成功,留存了成功的方法底层逻辑,于是,在做另外一件事情上,他从潜意识复制并引用了过往的成功经验。

既然过去使用这种方法获取了成功,也说明这种方法是确实可行的。于是,当这位成功的专家在另外一个领域行使同样的方法时,加速了他在另外一个领域的成功。

                                                                                 02

从能做到精通之间的距离本来就不长,只要掌握相应的技巧就能迅速达到。

                                                        不会——能做——精通

我在香港买过一部单反相机,佳能7D,当时大约是1.5万港币。我没有啥摄影技巧和知识,只是喜欢户外拍拍而已,于是,每次拍照的时候,我都把模式设置为P“自动模式”。

因为相机的按钮查了说明书,操作几次很快就上手了。所以,我很快从不会到能做阶段。

虽然机子的专业性和镜头的可调,随便拍出来的相片清晰度超强。但拍出的相片却没什么亮点,这就是能做阶段。

到了能做阶段后,我对相机的性能完全熟悉了,在拍得过程中,我逐渐加入了构图,又学了一些曝光技巧,当我再拍出相片时,尤其是与普通相机的一比,人家都会说:哇,拍得好棒

                                                                              03

专家一定是循序渐进的。

你不一定知道成为专家时的模样,但是每上一个台阶时,你就能看到下一个自己的模样,保持不断上阶的速度,最终你将成为专家。

就好象上大学前我并不知道想做什么,上了大学后我就会有第二步的想法,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在行动和试错中不断精进自己。

今天,我们从吴昕身上学到24小时成为专家的方法:第一是天赋和专注性练习,第二从能做到精通之间距离就不远,第三是专家需要循序渐进。


愿你早点成为自己期望领域的专家!

我是纤云,一个愿意真正改变的职场人,咱们明天再见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舞林大会》的吴昕用24小时彻底颠覆了1万小时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