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家长会”有用吗?

这次开家长会是学校统一要求的,出于个人意愿,我也很想开一次家长会。

作为学校,肯定是把安全和相关制度放在首位,可是我们在管理孩子时,如果只是灌输一成不变的制度、规则、道理,是否会走入另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任何一种现象或者结果,背后都有复杂的原因。一个孩子,从送到学校的第一天起,他就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涂鸦的白纸,每个孩子都有太多天然禀赋和后天习惯,像一块上了底色的画布。这些看不清道不明的底色,都是影响孩子成绩的重要因素。

一直以来,衡量我们教育成败的标尺,竟然是一纸分数,学生的德育如何定位?体育如何考评?在分数面前,综合素质的提升变成现实中的假大空。

从教近21年,自己在工作中不是更加得心应手,而是随着学习和思考,各种问题奔涌而至。在困惑中奋力挣扎,这是我目前的状态。任何一种育儿理念,没有经过自己的实践消化,没有内化成自己的育儿智慧,所有的方法都可能让人摇摆不定、犹豫不决,新名词会让我们陷进无所适从的泥潭。

所以,要在繁杂的信息时代学会筛查、过滤、坚持,才能让自己前进的步伐更加稳健。

怎么写着写着就跑偏了,今天是说家长会的问题。

家长会上,我试图把生长和思考的话题扎进家长的骨髓。

希望家长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用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成全孩子,用自己的陪伴滋养孩子。

家长会的效果无从检测,我不可能厚着脸皮问家长。再说了,想通过一次家长会就让大人醍醐灌顶、洗心革面,这本来就有痴人说梦的天真。

昨天早上送孩子上幼儿园,遇到一个替孙子开家长会的老人,家长会快结束她才发现自己走错了教室。

她看见我就说:“张老师,你的家长会太感人了!”老人毫不吝惜地夸赞。

人到底是有虚荣心的,听到表扬有一丝无所适从的开心。一次家长会就可以感动家长,看来,感动家长比感动孩子要容易得多。

可是,感动的背后还有后续的力量吗?沿着这样的疑惑,早上语文课我做了调查。

“这次家长会之后,你的家长发生细微变化的请举手。”

好多学生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我数了数,40人,全班一共60人,已经有40人感受到家长的变化,这个数字已经给我惊喜。

“孩子们,你们可以说说具体的事例吗?”

这次举手的人明显减少,从感受到表达是有距离的。

张秋涵说妈妈脾气性格变了,说话变得温和了,妈妈的转变让她很感动;陈希勃说爸爸主动陪他打羽毛球,不像以前只会玩手机;李天齐说爸爸以前经常不回家,现在按时回家了;杨语仑说爸爸原来经常扇他耳光子,现在不打他了。

还有很多同学的反馈,在这就不一一列举。总结一下,家长有以下改变:

第一,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换一种方式跟孩子沟通,一颗柔软的心可能因此诞生;二是懂得陪伴,这是生命成长中最好的礼物;三是收敛自己粗暴的教育方式,尝试改变自己,这是成长路上的最佳引领途径。

可能还有很多情况,但这些足以证明家长改变自我的决心,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看到也能感受到家长的变化。

在这个春天,希望所有的家长,还能以一颗迎接生命到来之初的真心,和孩子举起一枚五彩的风筝。这根线不能拽得太紧,也不能放手不管,合适的距离是我们彼此呼吸和成长的空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样的“家长会”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