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7读书笔记《史学与世变》Day2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历史的,也许是在诗词歌赋里,也许是在博物馆里,也许是在武侠电影和小说里,总之,当我喜欢上历史并且迷上历史的时候,我总是想找各种关于历史的书去寻找过去的故事,以前无论是专业的历史论著还是普及的书籍都很少,最近几年,不仅各种戏说历史类的书多了起来,很多专业的历史论著也出现在书店里,公众号里,突然有了一种错觉,好像所有的人都对历史感兴趣,其实这是件好事吧,至少对于大众来说,想要去了解历史,是比较容易找到资料的。但在之前不是,在上世纪的台湾也不是。沈刚伯先生在《历史教育的推广和简易的参考资料》一文中说,在台湾学历史,有一件极大的困难,就是缺乏书籍。为普及历史教育起见,他说最需要的实是那篇幅不多,取材甚精,可用以补教科书之不足的参考书,但可惜,这类的读物当时在台湾也很少见。他在文中推荐严一萍等三先生合编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很合此种需要。他对这本书总结了五个优点,也提出了五个改进的意见。总结和建议都很中肯,回想在书籍资料匮乏的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与获得是不成正比的,现今的我们呢?似乎又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被各种信息包围,要在这些信息中甄别出有效的、有用的信息来,也不是件容易和轻松的事。

《如何学历史》,沈先生提出小时候听故事看《三国演义》能记住,上学后学历史了,反而记不住,为何会这样呢?应该怎样学历史呢?我们学历史的时候,最痛苦的莫过于背时间背人物背事件,那么多历史的点滴要记,要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说真的一点趣味都没有,在离开学校考试之后所读的历史,相对教材而言,似乎能记住的更多。我想其中一是阅历的增长理解力也增长,二是没有应试的压力,心情放松记忆更佳。当然,如果我们能找到学历史的门径,那么就更能学好和掌握历史了。

学历史,若要做精深研究,自当细分为各种专门史或地方史,若为致用起见,应该观其全体,求其会通,支离破碎的知识是不够用的。要彻底明了一国一代的历史,是常要从别国旁代历史里面找那来龙去脉,所以学历史应先读世界通史,然后由博反约。

这个观点和我们学校的教育正相反,我们都是学中国通史,然后再学世界通史的。学文学史也是先中国再世界。我觉得先哪个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这个“通”字,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是中国的世界,不能割立地看历史。

沈先生还谈了读史书所首当注意的几件事。第一应先求正名。第二应认清时代精神。第三应着重分析上说的时代精神。

《说“史”》,是在一九七O年胡适先生诞辰纪念学术演讲会上的演讲稿,分“史”字的形、义,以及“史”的身份、地位,史官的原始职掌,史官职务之逐渐扩大、尾语五个部分。“史”字的原义只是写字的人,并非“记事者”,他是如何演变成记录历史的人呢?因为会写字,由上古以秦、汉之际,一般人公认为会写字的史是以记人鬼神祇之名姓为专业的。史的原始职掌为安排祭祀,在《周礼》中有详细的记录。《周官》中也有明白规定,当王与列国诸侯相见时,大史当以从前定好的礼节仪式,一一告王,让他照其行事,宗教性的史官就渐变与兼有政治性的朝官了,再从朝觐同的大典,加以推广,将一切封赐大臣之礼全归史官掌管,并且负责记录保管。这么一来,记录记录,就成了不知不觉中记言、记事的史官。

先生的分析还要具体和透彻,我只是简单地将理解的记录下来,书在手上,随时可查,时代在往前,对待历史的眼光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也在往前。但有些根本的的,如果历史本身,是不变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07读书笔记《史学与世变》Day2)